選單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

影片載入中。。。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

畫家陳丹青十分喜歡這幅作品。有一次他認真地問我:“這張照片是上帝替你按快門的吧?”沒錯,回首來時路,我拍到的所有好照片,包括鏡頭前的一切人、事、物給我的啟發,都是老天給我的禮物啊!摘自 《人與土地》代序

▲ 阮老師和夫人袁老師茹素多年,採訪結束之後,我們搜尋“素食”,找到一家專吃有機蔬菜的小火鍋店。走到一看,餐廳是新開的,周圍有點冷寂,店裡也七零八落的——我覺得尷尬,總是有些失禮了的。倒是兩位老師神閒氣定,只要有菜來,就吃得很自得。上海姑娘的脾性、團隊組建的情況、今後的打算之類,言語間,桌上的每個人都被照顧到。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

1979年農曆春節期間,阮義忠隨演藝人員赴外島勞軍,想趁機捕捉嚴禁拍攝的戰線平民生活。演出期間,他悄悄將鏡頭對準小孩子們,可還是被發現了,其中一個還用他自己的方式打招呼。“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自己也不禁跟他一起笑起來。”連江縣媽祖,1979《人與土地》

▲ 採訪中的氣氛更是篤定從容。阮老師會讀心,一個問題講完,他會徐徐地順著說下去,好像很明白你接下來要問的是什麼。對於自己的作品,他處於其中,又出離其外,攝影與闡釋攝影的過程,讓他得以和自己的成長和解。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

五個男孩趁午休時間從附近的小學校遛出來玩耍,吵著要我幫他們拍照,卻一臉呆相地站著。為了要讓孩子活潑一點,我逗他們:“你們也可以拍我啊!”“用什麼拍啊?”我說,用你們的眼睛當照相機嘛!臺中大安魚港,1981摘自《失落的優雅》

▲ 高中畢業後,阮義忠離開農村,“一心就想到都市,想成為一個知識分子。”很快,他的抽象畫、名畫家採訪和美學隨筆刊登在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幼獅文藝》上,“文壇黑馬”一躍成名。各類時髦的“主義”爛熟於心,似乎如願脫離了“土氣”。後來,本來要做藝術編輯的他誤打誤撞成了攝影師,《ECHO》(《漢聲》的前身)為他配備的相機將他擲於臺北的街頭,阮義忠卻發現自己按不下一張快門:“我一直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攝影沒辦法靠想象,也沒有辦法靠回憶,它只有將眼前的事情變成你創作的題材。”於是,相機把阮義忠拉回了默默的土地和脈脈的人流。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

那年媽祖聖誕,一位虔誠的婦人雙膝落地叩頭……我屏住氣,在她正要趴下去的那瞬間,由她的左側切入正前方,按下快門,從右側退出,絲毫沒讓她察覺……成為佛教徒之後,我明白了自己當年有多不懂事。雲林縣北港鎮,1979摘自《人與土地》

▲ 土地馴服了野馬的思維,或者說,相機提供了觀照土地的另一種視角。從宜蘭北埔到亞美尼亞,從青蔥到白頭,時空闕闊,但展開的都是“有溫度,有深度,有寬度”的影像,是阮義忠言下的“人文主義”。2016年6月,“阮義忠攝影人文獎”設立,採訪中他如是解答評獎的標準:“給獎的那個作品,一定是一看就讓人溫暖的。”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

雖是剛入冬,深山的朝露已讓我凍得直打哆嗦。溪水寒到刺骨,這一家三代的泰雅人老小卻在湍湍急流中洗衣兼洗澡,自由自在地與大自然合而為一。澳花村多奇人嗎?在他們看來,說不定奇的倒是我了。宜蘭縣南澳鄉,1981《人與土地》

▲ 阮老師就是溫暖的。他有態度卻不刺人,色澤溫潤還有些許閃爍。即便他的照片盡是黑白顏色,可這股氣息還是透出來——從黑白裡透出樂生的尊重和企盼。這大概已然不是如今攝影人流行的面貌,但卻是被大大低估了的德性。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

她一派安然,連我突然闖入也驚動不了。我大膽舉起相機,猜想會受到她的粗聲喝止,卻沒想到,她依然無視我的存在。屏東縣車城鄉,1978摘自《失落的優雅》

▲ 讀阮老師的新書《雲水讀年》,與早先幾本的閱讀體驗完全不同。烘焙咖啡、河邊散步撿石子,人事雋永,配上的卻只是一張淡淡的照片。好像拍照隱淡了,生活況味顯露了出來。與阮老師聊到這點,他說這題問得好:“我已經對證明自己攝影的成就一點興趣都沒有了。我所有的照片都是因為我在現場,我被感動了,創作就同步產生。我們傳統裡頭所講的做人的本分,做事的道理就最能感動我。事實上我的照片就是記錄人類社會里頭那一些倫常,現在我最希望的就是透過我的攝影作品來把那些道理說出來。”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

那天用過早點,我獨自在實驗所外的海邊漫步,發現沙灘上有一行獨特的足跡,見到男子身影,便明白了一切。遠遠隨行至浪花處濺及處,只見他佇立良久,垂頭望著潮水來去。屏東縣東港鎮,1985摘自《失落的優雅》

▲ 我們熟知的所謂藝術家的人生模板,彷彿是非得在苦難裡開出花來不可的。好像只有日常的困頓才能激發創作的靈光,而靈光並不能釋緩精神的困窘與壓抑。難道只有俗世的失意者,才夠得上大師,算得上傳奇?“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春華秋實,為什麼不能生活著就創作著?創作著也收穫著。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

宜蘭南澳,1989《正方形的鄉愁》

▲ 車從隧道口出來,前方一亮。從副駕駛的位置,一瞥望到阮老師搭著袁老師的手,說著有趣的玩笑話。除了他的作品,他自己的狀態、與妻交談的神色,愈發叫人信服:那些他一再重返的謙卑與善意,大概是於生活而言必要的修煉。我們在書裡讀到太多精妙,那些主義和思潮,緩解著我們不可一世的傲慢和可憐可愛的虛榮。但我們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呢?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

上坡時,三四個小孩在後面使勁推,下坡怕板車滑太快,每個小孩的腳板就得當剎車用,一步一步抵著碎石子路。實在剎不住的情況也有,那時,媽媽就會立刻拐個彎,引板車衝到路旁的大樹杆上。雲林虎尾,1981摘自《失落的優雅》

▲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內容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

他說,他現在想要的不是拍出一張更好的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