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輕輕語莊周(七)齊物論之萌與明(10)道樞(2)

道樞(2)

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

莫若以明

這一段是莊子精華中的精華,大家讀起來是不是很有禪機。就是前面說了彼此,是非等無休止的爭論,莊子在這兒給出了一種解決方案,但這個方案到底是什麼境界呢?

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彼是

方生之說也。

這是諸子百家的方式。那麼莊子說的如何處理這種事情呢?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這是一個動態概念,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兩者不可以偏廢其一。莊子在這兒衝破的是二分法,就是彼此的成見是相互依存的,就是你諸子百家不能只取一端,任何事物都有兩端,因為彼此是非是相對的,那麼兩者都不要各有標準嗎,因為有標準就相互爭吵,而莊子的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就是把兩套合起來,而實際上兩個正在爭辯的人,一定是要有是非的,可是莊子出來說你也有對,然後也有錯,對另外一個說你是錯的,但是也是對的,我們聽到這樣的話一定覺得是和稀泥嗎?純粹是兩者都想討好嗎?

其實如果書越讀越多,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這幾句話你才慢慢懂得是一種心境,你如果爭論無非就是這樣的,關於爭論最好的描述就是這句話,但是學過西方哲學,或者堅持成見的人,一定大罵這句話,覺得這是詭辯,因為這句話聽著有道理,可是常人做不到。也是,如果大家理解這句話了,就是知道有歧義的兩個是無法化解的,化解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知道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這兩個是相對的關係,你可以讀作並生並死,就是相對的概念同時出現,也會同時消失;你會說,你這不是胡說八道嗎?他們就是因為不懂才爭論,可是爭論能解決的方法就是認知到了一定境界。在爭論者不改變自己認知前提下,這真是個無解的話題。

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

聖人的做法是不依據世間的成見判斷事物,不以世間的是非為標準,聖人具有包容之心,可以站在彼方上,也可以站在此方上,可以站在是的標準的,同時也能站在非的標準上。實際上聖人是有自己標準,是參照天理隨時變化,他們考慮的是真的有人們認定的是非?還是沒有人們認定的是非?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

莫若以明

所以聖人不站在對立的立場看問題,而聖人找到的是一個焦點,這

輕輕語莊周(七)齊物論之萌與明(10)道樞(2)

個焦點是客觀自然,或者說是大道,或者是天理,到各種爭論的關鍵點都相同,似乎是爭論的真理的焦點。這個焦點就好比軸心,比如我們門上的軸,聖人站在門軸的中心,那麼就比較客觀地看待事物,不管爭論怎麼旋轉,而軸心是不變的,以不變應萬變。聖人心同太虛,則無所離,則就不容有偏見的是非。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

天下人情世故,沒有不自是的,覺得自己是對的,沒有不覺得對方是對的,在現實世界,這個永遠相迴圈下去的,或許明天以為非的是,而對方以為是的非。最終的功課就是站在道樞上,莫若以明。

小結

人處世間,應酬交際,人與人相互摩擦,沒有人能免於成心,可是如何去掉這些成見,去掉無所謂的是非爭鬥呢?

儒家、墨家、道教、基督教都有自己的主張和誡命,那不能因為學了莊子,就去否定他們,認為他們有成見,神愛世人和以萬物為芻狗,這兩個是相對的嗎?其實未必,只是站自己的立場看,就覺得對方是可以被攻擊的點,並且每個文化都有自己主張,並且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那我們站在莊子說的道樞上,你會覺得兩者都對,神愛世人,所以造物主造天地萬物,而人是萬物的管理者,可是人會犯錯有驕傲之心,上帝也以萬物為芻狗,必然做出相應的懲罰。同樣道家講以萬物為芻狗,可是人是這個世界的寄生蟲,是唯一在食物鏈中消耗資源的,那不正是因為神愛世人。當然,現實之中無法打破的就是成見,一旦有了定見,這樣的辯論就成詭辯。

這兒是

莫知所萌和莫若以明的

一部分,後面還有莫若以明的描述,我想莊子的難讀就是在於我們已經形成定見了,即使讀莊子的時候,我們也會按照自己的定見解讀。所以如果真的愛莊子,就要反覆讀,每年讀,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加,你才知道齊物論這個是大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