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飯圈”遭整治,影院門前車馬稀,這正常

“飯圈”遭整治,影院門前車馬稀,這正常

圖片來自網路

十多年前,參加一個影評活動,一位院線經理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某影星來他所在的城市宣傳其主演的影片。影星還在空中的飛機上,粉絲們就將機場的出口處圍得水洩不通。影星上了汽車奔向下榻的酒店。粉絲們浩浩蕩蕩的車隊緊緊尾隨。到了酒店,除了明星住的那幾層,其餘都被粉絲們包下。明星所到的影院,全都是粉絲們包場。弄得這部電影是一票難求。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粉絲的瘋狂。當時,我是目瞪口呆。我不相信地問,這是真的嗎?這位經理打趣地說,若有假,則以一罰十。

今天想起這個故事,是因為看到關於今年票房下降的新聞。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內用票房來衡量一部電影的品質和電影事業的發展來。從理論上來講,這是沒有什麼錯的。但它必須有個前提條件,即票房能真實地反映一部影片的質量。然而,現實是票房的多寡與影片質量的優劣相脫離,甚至是完全背離。

其原因在哪裡?根本在於粉絲。主演擁有大量的粉絲,這部影片的票房就可觀。哪怕是很爛的片子,只要擁有龐大的粉絲群,也會票房不錯,甚至成為票房中的“黑馬”。所以,電影的生產商們不是把精力放在如何創作出中國好故事上,放在打磨劇本上,放在挑選適合劇情的演員上,而是全部放在選好有“流量”的藝人上。選“流量”藝人為王成為這些年影片生產的行業規則。因此,一部影片還沒開機,就大肆炒作,某某明星主演。明星的粉絲們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上遙相呼應。就連主旋律的影片也難免其俗。有部很主旋律的影片,叫什麼大業吧。這部影片但凡有姓有名的人物都是由擁有大量粉絲的明星出演。昨天看過一篇訪問錄,有位圈內人士原打算看《峰爆》的。她後來看到說票房多少就不去看了。為啥?她懷疑這票房是主演的粉絲們做的。僅靠有“流量”的藝人來生產電影,僅是為了靠“流量”藝人來撈票房,那能生產出廣大觀眾喜歡的影片嗎?

隨著對“飯圈”的整治,沒有品質的電影沒有什麼觀眾去看,這是很正常的。電影不是面向粉絲和“飯圈”的,而是應該面向廣大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