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尊重你“媽”了嗎?

文|陸以外

你尊重你“媽”了嗎?

有沒發現,我們祖父輩普遍“自尊心”都相對更強。跟他們說他們不喜歡聽的話不能把話說穿說透說白,說了就是不尊重,繼而暗暗生你氣,說你沒禮貌。

他們的生活衛生習慣相較我們而言確實是比較差的。洗肉洗菜的盆用來洗碗,在我們看來是非常不合適的,但在他們看來是再合適不過的。我曾為此說了我媽很多次,從一開始的好好說,動之以情曉之理,到後來的幾乎要放狠話,但她出來幫我們帶寶寶快兩年了,依然還沒完全改過來。其實她作為他們那個年代農村不多的高中生,我知道她並非不能理解我跟她說的意思,透過我爸傳話得知,她只是覺得我這個做兒子的不尊重她,故意抬的這個槓。現在我對她那些相對較差的衛生習慣,能過得去的我都會讓它過去,能不說的就不說了。像感冒的時候,她用來抹鼻涕的紙巾,通常不是隻抹一次,而是多次反覆使用,每次抹了之後就揣在手掌裡。這幾天她感冒就是這麼操作的。今晚她邊這麼操作邊喂她孫子吃飯,拿羹匙的手就是掌心揣著多次抹過鼻涕的手。我就坐在旁邊看著,想著叫她先把紙巾扔了,但我還是忍住了。

以前我也以為這純屬是我媽個人的性格原因,但後來我發現,我爸也這樣。後來又發現,叔叔嬸嬸們也有這個問題。跟他們打交道,如果你願意,可以很簡單,只抓住一樣就可以了,就是恭維他們。

如果我們將這種“恭維”放大一下,這不就是“總”文化嗎?吳總,陳總,李總,陸總……都是總。再加上久而有之的“老師”文化,那基本上就可以“一字一詞”走天下了。凡是做買賣的就叫“總”,不是做買賣的就叫“老師”。

再放大一下,這不就是“面子”文化嗎?我們父輩常說的一句話是,這點面子都不給?你會不會做人?而這個“做人”的準則,就是厚黑學那一套東西。事實上,我常常覺得儒學與厚黑學本質上是有很多共同之處的。

咱們先不評論厚黑學的好壞。就這套東西塑造下的一群人,事情在他們中間是沒辦法說開的,無論你理性還是感性,最後都會回到兩個字“做人”。時至今日,“做事先做人”仍被主流視為在職場的準則。而“做人”的底色是什麼呢?就是和稀泥。洗肉洗菜的盆子用來洗碗是不是不合適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尊重”你媽,這種“尊重”被稱為“孝順”。“孝順”就是明知“你媽”不對但別說出來。

我們會常聽到別人說,哎呀,中國人就是比外國人內斂很多,不會將愛表達出來,都放在心底。這其實就是標準的和稀泥。這是因為內斂嗎?並不是,這是“面子”作聳之下一種扭曲了的相處模式。

這種相處方式遠不只存在於前後輩之間。上下級,甲乙方,同事,同學,朋友,鄰居,兄弟姐妹,等等,其實都是這種相處模式。似乎,事情在我們這從來就不是最重要的,“面子”到位最要緊。

只要讓對方把酒喝爽了,那就啥都可以了,還寫個啥專案書呀,搞啥推演呀。

好在,在95後的群體裡,我發現這種現象貌似有弱化的跡。網上將95後表現出的“無慾無求”稱為“喪”。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們不“喪”,因為他們越“喪”,意味著對“面子”文化的反抗就越激烈。就好像在說,“去你X的尊重面子做人,老子只相信邏輯合理真實。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結不結婚是老子的事情,不是你們的事情。老子為什麼一定要買房子給銀行打工?老子為什麼一畢業就要帶女朋友回家?老子……。”在我眼裡,他們真的就像是這個時代的“老子”,寫的是這個時代的“道德經”,我不奢望他們能獲得抗爭的勝利,但希望他們能撐到00後再長大一點,然後是10後,看能否通兩到三代人的努力,讓陽光真心實意照到這塊土地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