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陶淵明內心的煎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博弈

在陶淵明的心中素有“猛志逸四海,驀翻思遠翁”的壯志雄心,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作為一個心懷天下的人,他希望走上仕途,實現人生抱負。怎奈五次出仕,都不被重用,最後都無功而返。既然無力改變世界,只能去適應世界,陶淵明衝出仕途的枷鎖,歸隱田園,守住了內心的那份寧靜。

陶淵明內心的煎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博弈

一、儒家思想影響

由於教化是儒學的主要功能,在封建時代一般學童,特別是士族之家,早年都接受過儒家經典的教育,心中洋溢著治國安邦的理想和豪情。他在三十九歲作《飲酒》詩時,就說自己“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這些表明了陶淵明在壯年時期十分崇拜經常,並把他當作自己生活的道德規範。

陶淵明在《榮木》中寫道 :“總角聞道,白首無成。”這種自我激勵的儒家思想,使陶淵明奮發去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並進德修業。這首詩寫於晉安帝義熙四年戊申,當時淵明四十歲,對於當時的東晉,劉裕起兵擊敗桓玄,這給讀書人注入了希望,陶淵明此詩寫完不久便去任鎮軍參軍,可見他當時的意氣風發,心中滿腔熱血,想要出仕,幹一番事業。然而,這種熱情和豪氣卻在他十二年的出仕生涯中逐漸被消磨吞燭。

陶淵明內心的煎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博弈

二、道家思想影響

魏晉乃一亂世。社會動盪不安,戰爭頻繁,群雄混戰中,百姓們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儒家所宣揚的“仁”、“義”、“三綱五常”,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那麼的蒼白無力。在這樣的時代裡,人們轉而關注的是個體存在,而老莊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的苦惱,從中找到了心理的依附和精神的皈依。

老子之虛靜,莊子之曠達能化解時人精神上的苦痛而使之有所寄託。於是以老莊思想為主幹的玄學興起,成為時代之思潮。避世隱居,遠遁山林,成了士大夫逃避風險的最好出路。他們嚮往老莊的那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在遊覽山水的同時得到自身心靈的釋放。

陶淵明內心的煎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博弈

陶淵明的道家思想,除受時代影響外,還受到祖輩的影響。他的曾祖父陶侃,功業彪炳,但功成不居,外祖父孟嘉自然心性,且皆為陶淵明所秉承,故陶淵明沖默抱朴,其一生之立身行事,處處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要追求“道”的玄妙,就必須自己投身到大自然當中去,與大地、山川、河流等自然景物融為一體。山水自然成為玄學人生態度得以展現的最佳場所。陶淵明詩歌曠遠清空之境與道家人格理想的“自然之道”相契,他將老莊精神融入自己的心靈之中,接受玄學的感召,並用之來消解生活中的苦痛和不順,繼承並發展了在魏晉玄學影響下發展起來的自然審美意識,擺脫功名利祿的誘惑,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在領略山水玄趣的同時,獲得自身的自由與超脫。

陶淵明內心的煎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博弈

三、內心的煎熬

陶淵明受儒家教育影響,懷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魏晉以來社會的動盪不安,使陶淵明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現實中舉步維艱,內心十分煎熬。幾度進退,讓他難免心潮起伏,他幡然意識到才德於亂世中是那麼微不足道的。他洞見了內心的渴望,開始以道家自然觀探索尋求並構建和諧的自由的精神家園,構築起一座超出表象的精神家園。

在陶淵明身上,我們既看到了執著求善、嚴正律己、固窮守志的儒家品格,也看到了自然超脫、飄逸瀟灑的道家風範。嚮往著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又渴望出仕建功立業,五次出仕五次歸隱,在出仕和歸隱之間,我們可以體會到陶淵明內心的煎熬,這種煎熬也正是陶淵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博弈。

儒家濟世的理想失落後,陶淵明成為老莊思想的實踐者。既然無力改變世界,只能去適應世界,陶淵明衝出仕途的枷鎖,歸隱田園,隱居後,又無法達到莊子式的逍遙,進而又將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心志,轉化為獨善其身的品格。

陶淵明內心的煎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博弈

四、歸隱田園

歸隱山林也不是陶淵明的首創,古就有之,東晉時期,很多有識之士歸隱山林。陶淵明的妻子翟氏便出自隱士之家。陶淵明選擇“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決心保持高尚的道德與純樸的節操。他花了半生的時間和精力,最終放開仕途的牽絆,迴歸了自己的本性,讓個體生命得到了一種詩意的藝術化的生存狀態。

躬耕之餘陶淵明愛讀書、常撫琴“息交遊閒業,臥起弄書琴。”,這樣和諧的自然心態與田園的自然相得益彰。陶淵明追求簡單生活,洞徹人生的大智慧,書中的意,琴中的趣都是陶淵明隱居生活的內涵,是陶淵明隱居生活的情趣。農耕之餘讀書,彈琴,為之樂。陶淵明讀書是“不求甚解”,重在“會意”,不帶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為讀書而讀書,從而獲得精神的享受。

陶淵明內心的煎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博弈

陶淵明找到的歸宿是田園,是自由。在生活貧困的時候,陶淵明依然堅守,因為他已經將儒家的建功立業道家化了,他寧可去討要飯菜,也絕不進官場一步,在出仕和入仕之間,陶淵明曾一再的徘徊,最終他解脫了,他傾向於道家的價值觀,自然萬物才是他的追求,就算是“固窮”也不再受制於外物,他要走合乎自己心意的道路,聽從內心的召喚。

人從出生開始便在探尋這個世界,帶著心中的追求從一個孤獨走向另一個孤獨,浮華、流光終是過客,在追逐夢的過程中,經過內心的煎熬,慢慢地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陶淵明探尋了半輩子,仕途雖然華麗卻終究是虛幻,他只能離開,踏遍山河,歷經滄桑之後,靜靜地歸於平靜,歸於塵土,他只屬於那片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