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李白走運:受高僧賞識,獲陳子昂遺著;得高道高贊,作大鵬賦揚名

李白二十歲時即自比大鵬,志在天下,曾詩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為實現自己的大鵬之志,二十四歲那年的春天,他決定離開蜀地遠遊。

離開蜀地前,李白的心情應是複雜的,既有留戀家鄉的依依不捨,又有追逐理想的豪情壯志。而他的理想也有點複雜,既想遠離俗世學道求仙,又想入仕為國出力。也許正因內心有依戀,又夾雜著矛盾與糾結,他才在峨眉山盤桓了一個多月。

峨眉山上有一個古剎白水寺,李白在那結識了一個會彈琴的僧人廣浚。他常聽廣浚彈琴,聽後以詩相酬,曾寫了一首《聽蜀僧浚彈琴》詩——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李白走運:受高僧賞識,獲陳子昂遺著;得高道高贊,作大鵬賦揚名

李白的才華,讓廣浚驚歎,也引起了一位高僧的注意,這位高僧就是廣浚的師父懷一法師。

說來也巧,懷一法師出家前原叫史懷一,與初唐文壇領袖陳子昂是刎頸之交。陳子昂被武三思指使陷害冤死獄中後,他心灰意冷,身懷陳子昂遺著,上峨眉山落髮為僧。而陳子昂可說是當時李白的“偶像”。他的五十篇《古風》,大多就是效仿陳子昂的《感遇》詩。南宋的朱熹這樣評述:“《古風》兩卷,多效陳子昂,亦有全用其句處。太白去子昂不遠,其尊慕如此。”

更巧的是,李白知陳子昂冤死後,一直在蒐集他的遺著。當懷一法師見識了李白的才華,非常賞識,再加上有陳子昂做紐帶,兩人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知音。李白要離開時,懷一法師將珍藏的陳子昂遺著《陳拾遺集》送給了李白。李白不求而得,了卻夙願,彷彿冥冥中自有天意。

告別友人,離開家鄉即將遠行,李白滿懷不捨,寫了一首《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離開峨眉山後,李白又遊覽了巴南、巴中等地,途中又作了一首《巴女詞》——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

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

李白走運:受高僧賞識,獲陳子昂遺著;得高道高贊,作大鵬賦揚名

第二年春天,在山水間放歌,抒發離情別緒的李白,正式離開蜀地,孤身遠遊。當他行至湖北江陵時,遇到了一位道人,然後寫了一篇賦,從此名揚天下。

這位道人叫司馬承禎,已年近八旬,道術、琴棋書畫樣樣精湛。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都召見過他。他還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師父。在唐代,他可說是天下人景仰的一代高道。李白對他,也是早聞其名,未見其人。

司馬承禎只是路過江陵,像李白這樣的後生小子原本沒有認識他的機會。但好運再次眷顧李白。他在江陵偶遇隱士元丹丘,然後透過元丹丘,才有了與司馬承禎的一次奇妙相遇。

司馬承禎初見正值青春年華的李白,一番交談後,竟忽略了雙方年齡的差距,視他為同道中人,稱讚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這位高道的高贊,顯然讓李白備受鼓舞,過後他專門寫了一篇自勉的勵志賦。這篇賦原名叫《大鵬遇希有鳥賦》,後經修改,才定名為《大鵬賦》。

李白走運:受高僧賞識,獲陳子昂遺著;得高道高贊,作大鵬賦揚名

“大鵬”是李白的自喻。“希有鳥”是指司馬承禎。在賦中,李白表達了自己欲與天公比高的凌雲壯志。他不願做蓬萊島上只知誇耀“金衣與菊裳”的黃鵠,也不願做只會炫耀“彩質與錦章”的玄鳳;“勤於銜木”的精衛,“警曉”的天雞,“悲愁”的鶢鶋,甚至“耀於太陽”的三足金烏,他都不屑為之。他只想做一隻“上摩蒼蒼,下覆漫漫”的大鵬鳥,“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里飛雪”,“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不難看出,初出茅廬的李白滿懷豪情,充滿了一飛沖天、大展宏圖的渴望。

可惜現實是殘酷的。李白雖有非凡的才華,但能用他才華的“伯樂”卻遲遲沒有出現。在他自薦求仕過程中,有人對他是“贊而不用”,有人因不滿他的態度而不待見他,有人看了他的自薦書卻不予理睬。可幸的是,他用以自勉的《大鵬賦》,竟然會被人廣為傳誦,成為他從此名揚天下的第一篇大作。求仕失意,卻在文學上大放異彩,可能連李白自己也萬萬沒想到吧。

李白從小學武,崇慕遊俠,想當武將,結果成了“仙”

李白2次自薦求官:1次得賞識,1次得不滿,最後寫首詩“洩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