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敬一丹:為親愛的媽媽送行!

敬一丹在她出版的新書中這樣寫到:“媽媽在時,我看到的是夕陽;媽媽不在,我一眼望到了月光。”

而這一天正好是敬一丹64歲的生日,也正是敬一丹母親去世一週年的祭日!

2019年4月27日。她說:“64年前的這一天,給了我生命的人,在64年後的這一天,告別了生命。”就如她的好友李小萌所說,“64年前的今天你脫離母體,64年後你又一次脫離母體”。

這些感想啟發了敬一丹,她決定記錄下這些思索人生的日子,寫“昨天”的事,又為“明天”而寫,於是2020年4月27日《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這本書正式出版!

敬一丹:為親愛的媽媽送行!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在今天面對明天的時候,面對未來的時候,不管是哪個年齡段,都會遇到生命程序的話題,所以面對時光、生命,面對明天,我們最好從現在就開始進行生命的思索。”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母親被確診為癌症。敬一丹的第一反應是不告訴她,只有兄弟姐妹知道。後來媽媽問起來,兒女們覺得到了必須正面面對這件事時,敬一丹才告訴她。

這個時候,敬一丹的女兒推薦她看了電影《別告訴她》,“電影裡面的故事很熟悉。多少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這種做法是中國家庭一代又一代的傳統,就是選擇先不告訴病人。

但年輕一代的理念就不一樣。”敬一丹說,這種事要因人而異,“要看人的承受力、性格、病情、家裡具體狀態,再決定什麼時候說出真相。”

媽媽生病後,敬一丹陪伴在病床邊,那是她工作以後陪伴媽媽最長的一段時間,也是她與媽媽慢慢告別的過程。這段時光伴隨著病床邊的焦慮和憂愁,伴隨著病情起伏帶來的困惑與糾結,同時也留下了媽媽與子女最後的溫情。

敬一丹真正開始動筆是在媽媽去世之後,寫的過程斷斷續續,幾度寫不下去。有時她一抬頭,會有種恍惚,不知道如何提筆,總是在回望最痛苦的時候,“寫很痛,不寫也痛,但我有很多對生死的認識和感悟,應該記錄下來。

敬一丹寫到,三十歲時,端詳著鏡中自己不再年輕的臉,嘆了一口氣:“唉,我都有皺紋了”。媽媽站在身後說:“一丹啊,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

母親是她最忠實的觀眾,除了看自己女兒的節目,也會看女兒同事的節目。還會邊看節目邊點評,經常一語中的。一次,媽媽看她主持的《感動中國》,說你今天的主持我沒挑出毛病,敬一丹認為這是對她最大的表揚。

敬一丹:為親愛的媽媽送行!

還有一次,媽媽說,你今天表現挺好,但是也沒有比以前更好,她覺得媽媽完全說到了點兒上。

媽媽生病之後,只要有力氣還是會看敬一丹主持的《感動中國》,“最後一年,媽媽只堅持看了幾眼,就睡著了,我坐在病房裡特別難過。因為熒屏前少了一雙關注的眼睛…”

在母親80歲的生日聚會上,孩子們穿上特製的T恤衫,組合到一起是“八十真好!”幾個大字。媽媽看了後,愈加神采飛揚。敬一丹心想,自己到80歲,若能這樣,多好!

自己人過中年之後,越來越認識到媽媽給自己的影響,觀察媽媽的角度也有了變化,把她當成一個示範,看著媽媽怎樣變老、怎樣生活。敬一丹說“如果我一步步走向黃昏的時候能像媽媽那樣,就是完美的老年。”

敬一丹50歲的時候,媽媽給她寫信一封信:50歲,正是好時候——30歲太年輕,70歲太老,50歲閱歷豐富,經驗豐富,今後的路會更順,更寬。從小怎麼長大?長大怎麼變老?媽媽恨不得把所有生命體驗都告訴我們。

真正直面變老,是在媽媽離去以後。”敬一丹說,“媽媽在,她在夕陽裡。我看她,背景是絢麗的晚霞,太陽不會那麼快落下。媽媽不在了,我站在了夕陽裡。在這兒,我一眼就看到了夜,看到月光,看到生命的終點!”

敬一丹:為親愛的媽媽送行!

但這就是生命的程序,我在慢慢變老,父母卻已經變老!

【@淡淡隨緣】

有人說:人到中年,父母在,心就有一處歸屬,空閒的時候就會說,我要回家了。然而父母不在了,哪裡才是自己的家呢?

每次經過故鄉的小路,就會在淚眼朦朧中閃現出父母的身影,花白的頭髮,孤獨的站在路口。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的時候,每次回家也只是陪父母說說話,真正為父母做的,少之又少,或許現在想想,我們所謂的忙碌也有很多的自私吧,父母要求我們的不過是一種陪伴,而我們卻總是做不到!

父母不在了,故鄉便成了永遠回不去的痛,再次相見也只是在夢中,不禁淚溼枕巾。

父母的恩情是我們一生無法償還的債,惟願來世還牽你們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