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改朝換代立首功,封王罷相後流放——襄陽曆史名人張柬之

改朝換代立首功,封王罷相後流放——襄陽曆史名人張柬之

文化源於歷史最深處,來自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和曾經為人類文明做出的貢獻。襄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延綿的文化根脈、深厚的文化積澱,為中華文明發展作出過自己的貢獻。文化歷來都是襄陽的優勢和特色,是襄陽人的驕傲和榮光。從中華文化中尋找最具襄陽印記、襄陽符號、襄陽特質的優秀文化,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堅守根脈、不忘源流。

《舊唐書》載:張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人也。

唐朝地方有道、府(州)、縣建制,襄州包括今湖北省鄂西北、河南省豫西南等地。襄陽為襄州首府,也是山南道首府,後來山南道分為東西江道,襄州襄陽是山南東道治所。

公元625年,張柬之在襄州襄陽出生,改武周朝光復李唐的第一功臣,加天官尚書職,封漢陽郡公後進爵為王。因前朝殘餘勢力及新朝當權者報復打擊,706年流放邊疆氣憤致死。

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病得非常嚴重,麟臺監張易之和春官侍郎張昌宗居宮中執政,張柬之、崔玄暐與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以及相王府司馬袁恕己謀劃殺掉張易之和張昌宗。張柬之問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說:“將軍今日的榮華富貴,是誰給的?”李多祚流著眼淚回答說:“是高宗大帝給的。”張柬之說:“現在大帝的兒子受到張易之和張昌宗這兩個小子的威脅,難道將軍不想報答大帝的恩德嗎!”李多祚回答說:“只要對國家有利,我一切都聽相公安排,不敢顧及自身以及妻兒的安危。”於是自己指天發誓,並且與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一同定下了剷除張易之和張昌宗的計謀。

透過歷史文獻縱觀張柬之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但也非常可悲。同是玄武門之變主要發起人,為太宗李世民後代奪得控制權,復立唐朝,功勳排百官之首,卻落得個淒涼下場。

張柬之是一位優秀的愛國人士,忠於李氏王朝,全心全意復立唐朝,為延續李氏家天下做出巨大貢獻,成為歷史美談。張柬之是歷史上少有的文臣成功策變者,德才兼備,繼諸葛亮後,襄陽史上第二個輔佐皇室成員成就偉業的名相。

張柬之生於唐高祖武德八年,卒於中宗神龍二年,終年八十二歲。少補太學生,涉獵經史,尤精三禮。為令狐德棻所重。公元689年以賢良召,對策第一。授監察御史,遷鳳閣舍人。忤武后旨,出為合、蜀二州刺史。狄仁傑薦其有宰相才。武后召為司刑少卿,拜同平章事。誅張昌宗、張易之,復唐社稷,柬之首發其謀,以功封漢陽郡王。後為武三思所誣,流瀧州,憂憤而卒。追諡文貞。柬之遂於學,有文數十篇,為集十卷,《兩唐書志》傳於世。

誅除張易之、張昌宗,張柬之首先設謀。論功提拔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封給實納租稅的食戶五百戶。不到半年,他以漢陽郡王加“特進”銜,免除治理政事。

不久,張柬之遭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排擠,武三思以張等五大臣誣陷韋后為由,向復唐後的皇帝李顯中傷他們,李顯於是下詔免去他們的宰相職務。張柬之失權後,願回襄州養病,便任命他為襄州刺史。

啟程前,李顯為他賦詩,還下詔群臣到定鼎門外給他餞行。到襄州後,他以法紀對待下屬,即使是親朋舊故也不放縱寬免。適逢漢水暴漲侵及外城,張柬之就軍營壁壘築堤,遏制急流怒濤,全境依賴它防洪。他又懇切地辭去王爵,朝廷不準。後又遭貶,並流放到瀧州,憂愁憤懣而死,享年八十二歲。

公元710年,唐睿宗追贈張柬之為中書令,諡號文貞,授予他一個兒子官職。

開元六年,唐玄宗下詔張柬之配享中宗廟庭。唐德宗建中年間又追贈他為司徒。張柬之為人剛直不牽強附會,學術精深,有評議篇次的書文數十篇。

改朝換代立首功,封王罷相後流放——襄陽曆史名人張柬之

公元705年,張柬之發揮出高超的指揮水平,以不足千人的兵馬闖進玄武門,迅速控制皇宮,冒死要求女皇武則天立即結束周朝,再立唐朝,可見有勇有謀、敢作敢當。

遺憾的是,張柬之未遇明主反遭壓制,明面加官進爵,甚至封王,同時又被削職外放,直至降職發配邊疆,含恨而死。亡後追贈中書令、司徒,諡號文貞。

張柬之年輕時涉獵經書史籍,補缺為太學生。祭酒令狐德棻認為他是奇才,便以帝王的輔臣期待他。中進士後,起初調任清源縣丞。永昌元年(689年),朝廷以賢良科目召試,這時他七十多歲了。對答策問的一千餘人,張柬之名列第一。授官監察御史,後累遷為鳳閣舍人。

歷史名人評價張柬之

狄仁傑:“荊州長史張柬之雖老,宰相材也。用之必盡節於國。”

姚崇:“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

李旦:“褒德紀功,事華典冊;飾終追遠,理光名教。故吏部尚書張柬之翼戴興運,謨明帝道,經綸謇諤,風範猶存。往屬回邪,構成釁咎,無辜放逐,淪沒荒遐。言念勳賢,良深軫悼,宜加寵贈,式賁幽泉。”

杜牧:“漢陽王張公柬之,亦進士也,年八十為相,毆致四王,手提社稷,上還中宗。”

在這場周唐爭取皇位的權力鬥爭中,以張柬之為首的李唐舊臣,一改太子妥協忍讓的做法,果斷用強,決不手軟,決不講情面,從而一步到位,取得了復唐的成功。可以說,張柬之“以硬對硬,一步到位”的做法,在當時是最為明智的。

改朝換代立首功,封王罷相後流放——襄陽曆史名人張柬之

張柬之少年時就飽讀經史,考中進士,補太學生,到了七十歲,還參加賢良策對考試,以如此高齡還考了個第一,可見張柬之的智力、腦力、體力多麼出眾。賢良策對後,他進入中樞機構,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後來,由於姚崇、狄仁傑的推薦,擔任鳳閣侍郎,知政事,在八十高齡時當上宰相。

武則天稱帝(公元690—704年在位),由狄仁傑薦引,張柬之任洛州(今河南洛陽市)司馬、秋官侍郎。又由姚崇薦舉,被任為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的頭銜),進鳳閣侍郎。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寵臣張易之、張宗昌專權誤國,張柬之首發其謀,與桓彥等共誅二張,恢復了大唐社稷。中宗即位,以功封天官尚書、漢陽郡公、漢陽郡王。

因病還鄉休養,任襄州刺史時,漢水漲,毀城廓,他倡議壘堤防水,保障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百姓的讚揚。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在襄陽南門外修建有張公祠。

張柬之作品《出塞》

俠客重恩光,驄馬飾金裝。

瞥聞傳羽檄,馳突救邊荒。

歙野山川動,囂天旌旆揚。

吳鉤明似月,楚劍利如霜。

電斷衝胡塞,風飛出洛陽。

轉戰磨笄俗,橫行戴鬥鄉。

手擒郅支長,面縛谷蠡王。

將軍佔太白,小婦怨流黃。

騕褭青絲騎,娉婷紅粉妝。

三春鶯度曲,八月雁成行。

誰堪坐愁思,羅袖拂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