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甲骨臨習 · 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之臨摹篇之一

寫在前邊

臨摹是書法研習的不二法門。學習書法以來,臨摹一直是我書法生活中的必備課,每天在工作之餘,讀貼、臨帖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品茗聽琴,讀書學習,何等樂事。

古文字晦澀難懂,必須用心而為。在多年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學習中,我更將臨摹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中甘苦自知,收穫頗豐。我願意把我自己臨摹中的所感所悟與大家共同分享,或許也可以作為同道交流的經驗。

古人談臨摹

包世臣

安吳(今安徽涇縣)人。清代學者、書法家。包世臣是北宋名臣——包拯二十九世孫。字慎伯,晚號倦翁、小倦遊閣外史。嘉慶二十年舉人,曾官江西新喻知縣,被劾去官。包世臣學識淵博,喜兵家言,治經濟學。對農政、貨幣以及文學等均有研究。28歲時遇鄧石如,師從學篆隸,後又倡導北魏。晚年習二王。自稱:“慎伯中年書從顏、歐入手,轉及蘇、董,後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絕業。”自擬為“右軍第一人”,自負之極。包世臣的主要歷史功績在於透過書論《藝舟雙楫》等倡導碑學,對清代中、後期書風的變革影響很大,至今為書界稱頌。

甲骨臨習 · 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之臨摹篇之一

包世臣是清朝書法論著大家,有《

藝舟雙楫

》一書,影響很大。包世臣在這本書裡面這樣說臨摹書法:

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予所以謂臨摹古帖,筆畫地步必比帖肥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傳其意者也。

他認為學習書法,和打太極拳是一樣的,一定要竭盡全力,使出渾身解數。這裡面說身法、步法、手法,其實一一對應於書法中的章法、結構、筆法,用打拳比喻書法,極其恰當。

甲骨原片

甲骨臨習 · 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之臨摹篇之一

包世臣認為,打拳時需要你盡力伸展自己的四肢,讓四肢儘可能得到舒展,這樣才能更大程度上舒展筋骨,才能把拳打好。

甲骨拓片

甲骨臨習 · 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之臨摹篇之一

所以,包世臣認為,學習書法,也應該如此,臨摹書法作品時候,最好能夠比原帖字稍微大一些,才能寫好這個字,才能真正展現這個字的風采。

實臨原作

甲骨臨習 · 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之臨摹篇之一

作品名稱:聶書春臨甲骨橫幅

創作時間:2020年5月22日

作品釋文:略

創作用具:生花筆莊精製白雲、紅星墨液、涇縣林旗十年書法專用宣、瓷牒

作品尺寸:35cm*67cm

包世臣這個說法很有他的道理。練習大字可以最大程度的鍛鍊你的筆力,而且對於全域性掌握能力的鍛鍊也至關重要。

意臨原作

甲骨臨習 · 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之臨摹篇之一

作品名稱:聶書春臨甲骨條幅

創作時間:2020年5月22日

作品釋文:略

創作用具:生花筆莊精製白雲、紅星墨液、涇縣林旗十年書法專用宣、瓷牒

作品尺寸:35cm*76cm

實臨原作效果圖

甲骨臨習 · 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之臨摹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