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她的電影不光是半部香港電影史,而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走過的中國,包括海峽兩岸和香港,包括中國大陸歷史變遷的影像畫廊。”

——戴錦華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 《第一爐香》宣傳海報

最近,許鞍華拍攝的改編自張愛玲中篇小說《第一爐香》的電影成功入圍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就在前不久,73歲的許鞍華還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她也因此成為全球首位獲得此殊榮的女導演。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年逾古稀,對於許多人來說,早已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意興闌珊了,但她藝術創作的“花期”好像一直未曾結束。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香港資深影評人列孚曾說:“1984年,許鞍華如日中天,比今日的王家衛更紅。”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 電影《半生緣》劇照

在她看來,“無論是寫東西還是拍戲,你不做新的東西跟冒險,不停地在做已經成功的事,那有什麼作用呢”。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 許鞍華與曹可凡,圖片來源《可凡傾聽》

所以,她“冒天下之大不韙”,拍攝張愛玲的小說,在一些人看來,無異於重蹈“死地”。其《半生緣》上映後,成為很多人的“意難忘”。

舒緩悠遠的長鏡頭,不動聲色的平淡敘事,她將張愛玲慣有的關於似水流年和人間事的種種悲涼的色調鋪陳於眼前。

扮演世鈞的黎明說,演過《半生緣》之後,他的情緒一直無法恢復。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 《半生緣》劇照

半生緣分,彷彿耗盡了一個人一生的力氣和感情。

戲裡戲外的人,都會因為執著和痴迷,讓自己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但對於許鞍華來說,她一生的緣分都與電影緊密相連。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 許鞍華與家人

在許鞍華尚處襁褓之中時,便跟隨父母遷徙到了澳門;5歲時,又舉家搬遷,最終漂泊落難到香港。

在香港,他們生活在一個叫“北角”的地方,那裡是移民聚居地。

在異鄉,一家人生活窮困潦倒。母親沉默寡言,小時候的許鞍華彷彿也自動“喪失”了活潑開朗的天性。

在異常壓抑的環境里長大,唯有透過努力讀書,才能讓她從人生的“井底”看到一線天光。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 青年時期的許鞍華

港大畢業,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她想去外國學習電影專業,卻遭家裡人一致反對。在他們看來,電影就像光鮮而虛幻的泡沫,僅供娛樂,無法安身立命。

但她無法抗拒電影對自己的巨大“誘惑”,最終,她還是去了英國倫敦國際電影學院進修。

“如果有一天,在外國的影展裡,我們不需要用中國的絲綢、瓷器,或古董來吸引外國人,而是拍一些水準非常好的戲,那樣中國的電影就成功了。”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1979年,許鞍華執導了第一部電影《瘋劫》。

此片剛一上映,便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一舉打破了香港當時的票房紀錄,甚至改寫了香港電影風格的走向。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 電影《瘋劫》劇照

短短的3年後,她來大陸拍攝的《投奔怒海》,因聚焦于越南難民海上偷渡的悲慘故事,被推崇為香港新浪潮的巔峰之作。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 電影《投奔怒海》劇照

在這部電影裡,後來成為“天王”的劉德華貢獻了他的銀幕首秀,也讓他獲得了“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的提名。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47歲的許鞍華在拍攝《女人四十》裡再創新高。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 電影《女人四十》劇照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有人評價道:“沒有呼天搶地、沒有聲淚俱下、沒有冷嘲犬儒、沒有超然物外——是的,這就是我喜愛的許鞍華。”

當年,《女人四十》在香港上映長達兩月之久,在當時電影市場低迷之際,堪稱奇蹟。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2008年,許鞍華無意間接觸到《天水圍的日與夜》劇本,便愛不釋手,但與以往面對的窘迫是一樣的——她無錢將其拍成電影。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憑藉這部小成本電影,許鞍華第三次捧起了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的獎盃。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 許鞍華憑藉《天水圍的日與夜》獲最佳導演獎

許鞍華中年後拍的電影裡,著力關注的,都是那些普通的市井生活,和那些在無力左右的大環境下平凡人物的悲歡。

但這些題材,顯然不受資本市場的待見。

在席捲一切的商業大潮中,多少人狼奔豕突,多少人趨之若鶩,但她卻彷彿是一個時代的“落伍者”,冥頑不靈,堅守著自己的“陣地”。

這就意味著,她在面對現實的銅牆鐵壁時,往往會一敗塗地。

2011年,在拍攝《桃姐》的過程中,許鞍華因為資金的問題找了很多投資商,但作為一部非主流的影片,幾乎沒人願意出手相助。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 電影《桃姐》劇照

劉德華對人提及此事時,心有慼慼:“導演說了一句話,我蠻痛的。她說,我好久沒有足夠的錢來拍戲了。”

於是,3000萬的成本,他投資了2000萬,並出任男主角,自降薪資,才使這部戲得以開拍。

在這部電影裡,“有人看到生死,有人看到溫情,有人看到孤獨及老無所依。”

它沒有粉飾現實的光明結局,因為那就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有人說許鞍華勾勒的皆是“失敗的女性群像”。確實,在她的鏡頭下,幾乎沒有那種成功意義視角下的女子,無論是《女人四十》裡的阿娥,還是《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中的葉如棠;無論是《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貴姐,還是《黃金時代》裡的蕭紅,她力圖呈現的,是在不同時代、在不同的困境下,那些脆弱又頑強,不幸卻堅韌的女性。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那年,已經64歲的許鞍華憑藉《桃姐》再次橫掃港臺電影頒獎典禮。

在金像獎歷史上,迄今為止有兩部大滿貫的影片:一部是《女人四十》,一部是《桃姐》,皆出自許鞍華之手。

在香港,許鞍華被認為是唯一一位可以與著名男導演相抗衡的女性。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她的導演履歷中,有過六座金像獎、三座金馬獎和亞洲電影終身成就大獎的煊赫戰績。

鮑起靜、蕭芳芳、斯琴高娃、葉德嫻、李麗珍,都曾因為出演她的電影,而戴上“影后”的桂冠,因此許鞍華又被稱作“影后製造機”。

許鞍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黃金時代,如果你的靈感、理想能與時代切合那再好不過;如果不能,有什麼特別看不順眼的,你去盡力把它改變,那也就接近黃金時代了。”

她曾形容自己拍電影就像賭徒,而且是一直不肯離席的那種。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讓世界看到中國的電影,而不是僅靠那些古老文明的固化符號。

當她在幽暗又漫長的隧道中摸索前行;當有一天,她將那扇通向世界的大門訇然開啟時,終於意識到,一個人畢生為之努力所能代表的尊嚴與驕傲。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許鞍華年過古稀,至今沒房;而且一生未婚,和90多歲的母親一直租住在香港北角:“我媽媽年紀愈來愈大,我也是。早幾年有段時間很親近,因為都是老女人。現在她反而返老還童,我變成照顧她的那個人。”

年輕時她也曾經憧憬過愛情,但她調侃自己太醜,真實的原因或許就像她說的那樣:“我90%的時間都是在做事、工作,其實是沒別的東西好談了。”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 電影《明月幾時有》劇照

30幾歲的時候,母親也催過她結婚;但漸漸地,母親釋懷。一日,突然跟她說,你不適合結婚。

她沒問原因,母親也未說。

母女從此達成了默契的一致。

她一直梳著冬菇頭,帶著黑框眼鏡,穿布鞋。經常拿著超市的袋子去擠地鐵或坐公交,每逢媒體慕名前來採訪,她也大多婉拒:我這個人很普通,沒有什麼好寫。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有時新聞上會出現這樣的標題:“落寞許鞍華,金像獎最佳導演擠地鐵”。

她笑笑。也許第二天就會忘掉。

媒體和大眾熱衷於把她塑造成一個有著巨大人生落差的奇女子,或者悲情的英雄,因為有的人要靠噱頭吃飯,有的人要靠別人的落魄安慰自己的虛空,那麼——就滿足他們吧。

在很多人眼裡,一個香港境內最好的女導演,想拍自己喜歡的電影,卻經常找不到投資,計劃5部最終才能拍成一部,沒有高票房,沒有高收入,只能靠偶爾在港大兼課或者拍廣告維生。

所以,儘管她拍了很多電影,得了很多令其他同行無法望其項背的大獎,但在世俗的標尺中,她未必是成功學的樣本。

但她回顧自己的一生,做出了總結:“最悲傷的生活不過如此,最幸福的生活不過如此,我覺得我的人生波瀾壯闊。”

73歲許鞍華獲終身成就獎       全球首位獲獎女導演

她似乎一無所有,又彷彿擁有一切。

因此,在所有的困局裡,每個人最需要化解的,永遠是自己內心的衝突。

萬千榮光,不及你對自我的真正悅納。

“因為許鞍華,讓我幾乎誠實地相信生活是善意的,溫情的,悲涼的,感人的,有趣的,勤勉的,寬容的,詩意的,悄悄的,日復一日無聲的,在她的電影中,我們可以找到生存的力量。”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