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死刑到底應不應該廢止?不妨看看這本書怎麼說

死刑到底應不應該廢止?不妨看看這本書怎麼說

《消失的13級臺階》是日本作家高野和明的出道之作,推出之後便榮獲了日本推理小說至高榮譽“江戶川亂步獎”,實力自是不容小覷。

故事的內容並不複雜:死刑執行官南鄉正二找到剛剛假釋出獄的三上純一,邀請他一起為即將執行死刑的樹原亮洗刷冤屈。

一邊是樹原亮失去案發時間段的記憶無力脫嫌,只能眼睜睜地等著死亡執行命令簽署下達。

一邊是南鄉和純一艱難取證過程中,每一次新的發現所指向的都是完全不同的可能性。

南鄉和純一最終能成功挽救樹原亮嗎?

他們為何要不遺餘力去做這一切?

讀者一致認同:高野和明的小說讀起來像電影,具有相當立體的畫面感,戲劇張力十足,節奏明快,毫無冷場。

這樣的故事,當然好看。

可我覺得,比起好看的故事,作者在這本書裡圍繞“死刑制度”做出的探討更值得深思。

死刑到底應不應該廢止?不妨看看這本書怎麼說

作為一種最嚴厲的刑罰,死刑制度從奴隸制社會一直延續至今,尤其在封建王朝裡,“嚴刑峻法”某種程度上成為維持統治穩定的必備條件。

隨著文明的發展,到了今天,應不應該廢止死刑已經成為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

在這本書裡,作者並沒有明確表示贊成或者反對廢止死刑,但卻客觀而理性地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思考。

除了封建社會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可以隨意對別人生殺予奪之外,現代社會里的任何一個國家,在決定對一個罪犯處以死刑的時候一定都是極其謹慎的。

如書中所描述的日本,檢察官對刑罰負有終身責任,“特別是死刑的執行,更要進行嚴格公正的審查,他起草的《死刑執行提案》,還要透過5個部門、13名各級官員的審查”,死刑判決到死刑執行所需要的手續多達13道,其中的每一個人,在下筆簽字時無不提心吊膽擔心出現任何差錯。

然而,即便在這樣嚴苛的制度下,並沒有殺人的樹原亮還是“順利通關”,即將面臨行刑,“從任何一點來看,本案都沒有停止執行、重審以及非常上訴的理由,更沒有酌情恩赦的可能”,他、死定了。

現實生活中,偶爾也會有“冤案”見諸報端。

對於這些用生命“背鍋”的人而言,無論事後如何補償、如何追究責任,都不可能使他們重新活過來。

死刑到底應不應該廢止?不妨看看這本書怎麼說

絕大多數人關注的,都是死刑接受者,很少有人會去追問——那些動手執行死刑命令的人,他們內心在想些什麼呢?

故事裡塑造的南鄉這個角色極具代表性。

十九歲的他通過了管教官考試分配到監獄工作,經歷了多個崗位鍛鍊後,晉升之路顯得順風順水,終於有一天,他接到了任務:對470號死刑犯執行死刑。

作者把這次執行過程和南鄉的心理變化描寫得極為細膩,讀來傳神至極、殘酷至極。

儘管470號死刑犯實屬罪有應得,但“從此以後,南鄉每天晚上都要吃安眠藥,並且利用睡著之前的時間閱讀大量宗教方面的書籍。”

後來,他又參與執行了另一起死刑。

這次要面對的160號死刑犯,不僅犯罪出於無奈,而且自己完全真心悔過,就連受害者的遺屬都願意讓他免除死刑,但法不容情,南鄉感受到的是:“160號犯的罪,神都赦免了,可是人類不赦免。”

工作給他帶來的,不僅是自己內心深處的煎熬和折磨,還波及到了家庭,原本恩愛的夫妻開始商量離婚,儘管南鄉想方設法避免,但“夫妻之間的關係已經不是真心相愛,而是來自意志力的團結了”。

故事裡,南鄉決定辭去這份工作,以後開一家甜蜜的糕點鋪。

故事外,這樣的命令,總得有人繼續執行。

死刑到底應不應該廢止?不妨看看這本書怎麼說

“誤判的可能性,不妥當的判決、完全沒有發揮作用的補救措施等,都是問題”,儘管死刑制度存在諸多問題,但作者並沒有因此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

一旦沒有了這樣的制度,那些受害者家屬也許只能選擇依靠自己的力量復仇,“如果這個社會認可私刑,社會就會陷於無秩序狀態。因此,必須由第三者,也就是國家機器行使刑罰權,來代替被害人親屬做他們想做的事。”

就像故事裡特別寫到了純一看見增願寺裡的不動明王塑像這一場景,即便是慈悲為懷的佛家,也“為那些只靠大慈大悲無法挽救的愚昧眾生準備了這尊破壞神”。

更何況,如南鄉所說,即使明知道會面臨死亡懲罰,仍然有那麼多人鋌而走險,說到底,“維持死刑制度的既不是國民也不是國家,而是殺人犯自己!”

這世上,原本就沒有什麼絕對的“好”或者絕對的“不好”。

無非是權衡利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