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8歲開始寫詩的中國神童,為何最後在國外變成殺妻的“屠夫”?

(說歷史的女人——第1204期)

上世紀80年代被稱為“白衣勝雪”的時代。在那個年代,中國步入改革開放,不僅經濟開始突飛猛進,文化,尤其文學也是百花齊放。在文學上,有兩個標誌性的創舉,一個是“先鋒小說”,另一個是“朦朧詩”。尤其是朦朧詩,更是達到了世界高度。那時候的青少年可不只是追歌星,詩人更是他們崇拜的物件。

那時有三位詩人被譽為是朦朧詩的代表:北島、顧城和舒婷。三人中,顧城年齡最小,卻最天才,但這位最天才的詩人也最受爭議,其人生猶如驚險的過山車,他:8歲寫詩,12歲養豬,27歲結婚,37歲用斧子砍死妻子,然後上吊自殺。那麼這位8歲就開始寫詩的中國神童,為何最後在國外變成殺妻的“屠夫”?他的人生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反轉?且看本期分解。

8歲開始寫詩的中國神童,為何最後在國外變成殺妻的“屠夫”?

(一)少年天才

顧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父親顧工就是一個著名作家,在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其中《我站在鐵索橋上》一詩還選入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課本。

受其父影響,顧城自小就對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詩歌上,更是被譽為“神童”。他8歲開始寫詩,12歲時便寫出了這樣一首詩:

白雲是天的雪山;

碧空是天的海洋;

陽光是天的熔岩;

陰霾是天的煤礦;

星團是天的城市;

流星是天的車輛;

天上的一切只能遙遙相望,

所以天是幻想的家鄉。

是不是跟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有一比?還有,顧城在14歲時便寫出了被認為是“朦朧詩”代表作之一的《生命幻想曲》。

但天才歸天才,顧城自小就比較孤僻。他上幼兒園時,就不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寧願自己一個人在一邊看螞蟻上樹;那時他就讀了《三國演義》,他想講給人聽,但又不喜歡被一群小朋友圍著的感覺,就只好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他就到屋子裡,一個人對著牆講三國。

1968年,他才

12歲,就輟學回家養豬了。

他仍是一個人獨處,不和別人一起玩耍。他一邊養豬,一邊想心事,一邊寫詩。1969年,顧城隨父顧工被下放到山東一部隊農場,在那裡度過了五年,但他並不喜歡農場的生活。因為顧城的世界屬於童話的,這種勞作與他想象中的童話世界有很大的差距,這讓他感到痛苦。

1974年,顧城回京在廠橋街道做過搬運工、 鋸木工和借調編輯等。在此期間他開始在《北京文藝》《山東文藝》《少年文藝》等報刊零星發表作品。

時勢造英雄。那個特殊的時代讓顧城耽誤了學業,但也讓他成了一個真正的詩人,因為詩人往往不是學校所能培養的。到1977年,21歲的顧城已經是很有成就了。那年他在《蒲公英》小報上發表了不少自己的詩作,在詩壇引起強烈反響,他和北島、舒婷、江河、楊煉等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

說顧城是一個天才詩人毫不為過,他的詩語言簡潔,空靈純淨,意境優美。他被認為是

貼近了安靜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狀態,

是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是一位“唯靈浪漫主義”詩人。

顧城有許多經典的詩句,比如著名的

《一代人》

,全詩僅有兩句: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這兩句詩簡直無人不曉,曾經影響了無數在黑夜中獨行的一代人。而他被譽為

最朦朧的一首詩則是《遠和近》: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至今為止,沒有人能說清這首詩的具體涵義。也許這首詩就是顧城愛情的象徵,這位天才詩人的愛情是以悲劇收場的,沒有人能完全解讀他的悲劇愛情的全部意義……

(二)浪漫之戀

顧城的愛情當然開始於浪漫,而且是一見鍾情式的。1979年的夏天,23歲的顧城在一列從上海開往北京的火車上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女孩,她叫

謝燁

,時年21歲。當時他們的座位恰巧是相鄰著的。

8歲開始寫詩的中國神童,為何最後在國外變成殺妻的“屠夫”?

謝燁長髮飄飄,有清澈如水的眼睛,有美麗如花的笑靨。顧城一如既往地羞澀,他甚至不敢正眼瞧對方。但他深深地被謝燁吸引了。後來,顧城曾如此描寫當時的謝燁,說她的眼睛猶如

“夢幻的魚群”,“鼻線和嘴角有著金屬的光澤”。

顧城性格內向,開始不敢跟對方多說話;後來還是鼓足勇氣和謝燁交談,還給她讀詩。臨下車前,顧城將自己的地址寫在一張紙條上塞給了謝燁。

謝燁一看對方的簽名,才知道他竟是大名鼎鼎的詩人。於是不久之後,她便拿著這張紙條,去尋找顧城。頗費了一番周折之後,謝燁終於找到了顧家。當時顧城像是沒睡醒的樣子,上衣口袋裡插著黑色的鋼筆,墨跡染黑了衣服,那副書呆子模樣讓謝燁想笑。

顧城掩飾不住自己的驚喜,後來他如此回憶道:

“我看到四處全是金光,還帶著彩虹,我不敢想象她能來。”

他們相談甚歡。臨別時,謝燁說,你會給我寫信麼?顧城說會的。寫多少呢?顧城用手比了比,那厚度至少等於兩部長篇小說。

從此,兩人陷入熱戀。當時顧城在北京,謝燁在上海,他們只能頻繁地通訊。顧城在信中用充滿才情的詩句表達他對謝燁的傾慕:

太陽落山的時候,你的眼睛充滿了光明,像你的名字,像輝煌的天穹,我將默默注視你,讓一生都沐浴著光輝……

浪漫的顧城開始對謝燁展開瘋狂的追求,他為她茶飯不思。後來他乾脆去了上海。但當時謝燁的父母不喜歡顧城。他才不管這些,他曾睡在謝家門口,看你答應不答應。最後謝燁的父母終於妥協,答應了兩人的交往。

顧城和謝燁於1983年終於結為伉儷,才子佳人,天生絕配。謝燁美麗善良,性格豁達寬容,很能吃苦耐勞,而且她本人也很有才情,對詩歌和散文有很高的鑑賞力,也有一定作品問世。

可以說,顧城得到謝燁這樣的好妻子,實在是太幸福了,然而他卻不珍惜,釀成了一段愛情悲劇,使自己成為一名渣男。當然這也同另外一個女子有關。

她就是顧城筆下的“英兒”。

(三)激流之島

1987年5月,顧城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他帶著謝燁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進行文化交流和講學活動。這段經歷使他提高了聲譽也賺了一些錢,應該是到了他人生的巔峰。但名譽和金錢並沒有使他滿足和快樂,不久之後,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1988年,顧城赴紐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講授中國古典文學,不久他加入了紐西蘭國籍。後來由於不喜歡城市的喧囂,不喜歡繁瑣的教學工作,他決定學陶淵明隱居起來。

1989年1月,顧城辭去奧克蘭大學的職務,到了一個島上。這個島有個奇怪的名字,叫激流島

。本來顧城是來隱居的,是想追求安靜的,不曾想又到來“激流”之中。

期初,他和妻子謝燁在島上養雞、種菜、寫詩、畫畫,過著悠哉樂哉與世隔絕的生活。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顧城可能真的會成為第二個陶淵明。然而一年之後,一個女人的到來,打破了這種寧靜。

8歲開始寫詩的中國神童,為何最後在國外變成殺妻的“屠夫”?

她就是英兒。她本名李英,1963年生於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也是顧城的一個粉絲。顧城和謝燁是在一個詩會上認識英兒的。那次詩會上,朦朧詩被批得很厲害。一個做古典詩詞的老評論家對顧城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甚至說了一些有人身攻擊的話,讓顧城和謝燁十分難堪。當時英兒挺身而出,極力維護了顧城和朦朧詩的尊嚴。顧城和謝燁很感激她,此後他們便成了好朋友。

不過此前,英兒曾戀上一個大她28歲的人,叫劉湛秋,他是《詩刊》社的一位領導。劉湛秋當然已經有家室,後來她發現不能和劉有結果,才放棄對方。在跟顧城的交往中,她又很快對顧城產生了傾慕之情。

當顧城和謝燁離開中國去歐洲後,英兒還給顧城寫信,表達自己的愛慕。顧城到激流島一年之後,

1990年7月,英兒也來到了激流島

。令人奇怪的是,當時謝燁並沒有阻止這個情敵,反而是她花了很多錢和時間替英兒辦了手續,又用她賣雞蛋攢下來的錢給對方買了機票,讓英兒來到了紐西蘭。

從此,顧城和兩個女人在島上過上了匪夷所思的畸戀生活,二女侍一夫。沒有人能夠確切知道,謝燁怎麼能容忍英兒跟自己的丈夫在一起。後來,根據顧城的姐姐顧鄉說,謝燁似乎有點性冷淡,不能給丈夫滿足。其實,當時的謝燁對於顧城,就像母親照顧孩子一樣,她對顧城體貼入微,可能顧城被她貫壞了。那時顧城除了寫詩什麼也不做,一切勞作基本謝燁全包了。

1992年3月,顧城應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基金會邀請,赴德國從事文學交流活動,攜謝燁離開激流島。臨去德國之前,顧城要求英兒在家等他們回來。可當顧城夫妻回來之後,卻發現英兒失蹤了。

(四)血光之災

原來,當顧城夫婦離開激流島後,受不了寂寞的英兒,

很快就跟教自己英語的、50多歲的一個英國移民老約翰私奔了。

1992年底,英兒跟著老約翰到了澳大利亞悉尼。其實老頭也沒有錢,他們到悉尼後,英兒去了一家咖啡店工作。1994年1月,英兒與前情人劉湛秋在澳大利亞再次相遇,並且結婚。2014年,英兒50歲時患癌症去世。

發現英兒失蹤之後,顧城十分沮喪,後來他還曾回北京尋找。但是哪裡還有她的英兒?為了表達對英兒的思念,他開始寫小說《英兒》。這也成了顧城一生唯一的一部(紀傳體)長篇小說。在這本書裡,他用唯美的筆調細述他和英兒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包括他倆的性愛過程與種種微妙的體驗。

也許顧城不會打字,這部書由他講述出來,全是謝燁一個字一個字親手打出來的。

然而數月之後,

1993年10月8日,顧城向妻子謝燁舉起了斧子……

那天,顧城的姐姐顧鄉接到了弟弟打來的電話。電話裡顧城只說了一句話:“我把謝燁給打了。”他聲音低沉,充滿絕望。顧鄉立即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於是撥通了當地急救中心的電話。

當救護人員趕到激流島時,卻發現顧城已經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其妻謝燁則倒臥在島上的一條小徑上,頭部有被斧頭砍傷的痕跡,周圍一片血跡,如凋落的桃花點點……

謝燁被送到醫院搶救,不治而亡。

(五)詩人為何要殺妻?他該不該被原諒?

顧城當時為何要向妻子謝燁下手,沒人能說得清,幾乎成了千古之謎。後人只能從

顧城留下的四封遺書裡窺見一些端倪。

顧城在自殺前留下了四封遺書,遺書字跡繚亂,說明他是倉促之間寫下的。根據他遺書中所言,他是被逼上絕路的,他寫遺書時還想著等會兒最後去看看兒子木耳,併為之傷心落淚。從遺書中還可看出,顧城砍向謝燁時,他並不是想把她殺死,他不知道妻子會死的。顯然是屬於誤殺。

還有,人們根據顧城在自己的遺作《英兒》一書的內容,猜測顧城最後的瘋狂是因為英兒嚴重地傷害了他,從而導致了他的精神崩潰。

不過據專家分析,

顧城殺人和自殺這場悲劇的深層原因,是緣於他的極端個人主義

。他的人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一種極端的自私,極端的大男子主義,極端空想的自由主義,以及極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顧城是一個各種極端問題共存的矛盾體,有時候像個天真的孩子,有時候像個瘋狂的暴君。他認為激流島就是他的女兒國,在這個國裡,別人都要為他這個國王服務;而且這個國裡只允許有一個男人,甚至連兒子都不能容納,他把兒子寄養到了島外別人的家裡。

8歲開始寫詩的中國神童,為何最後在國外變成殺妻的“屠夫”?

顧城的悲劇還來自於他在詩歌創作上的失落。

他是在中國成名的,他的作品也都是中文作品。離開了中國,他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他的英語又不好,從1988年起,顧城開始拒絕學英語,激流島上他是唯一一個不會說英語的人。兒子寄養在別人家後,小時候學會的一點漢語也漸漸遺忘

顧城與兒子最後已經無法溝通。

激流島,在顧城的眼裡,就是他的桃花源,一個幻想中的烏托邦。他始終堅持著一個藝術家的優越感和特權意識,但是,在紐西蘭,他能夠發號施令的物件,只有他的妻子和情人。一旦情人背離,妻子對他的崇拜也在明顯消失,顧城感到自己被拋棄了。還有傳言說,當英兒失蹤,顧城幾近瘋狂時,謝燁也愛上了一個德國的留學生。

這下他徹底絕望了。

於是絕望的詩人舉起了屠刀……

那麼他該不該被原諒?

有不少人對顧城是充滿同情的,畢竟他是位不可多得的天才詩人,他的死是中國詩壇一個巨大的損失,所以對於他的瘋狂之舉應該予以原諒。有人還為他辯解,認為顧城就像一個孩子一樣,而謝燁就像是他的母親,母親應該原諒孩子的一切錯誤。

是這樣嗎?

我們固然可以為失去一個天才詩人而惋惜,但更應為一個被無辜戕害的生命而痛哀!當顧城舉起一柄閃著寒光的兇器砍向一個生命的時候——尤其是這個人不僅是他的妻子,還像母親一樣愛他寵他——他還是一個詩人嗎?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

屠夫

前面說過,謝燁也是位很有才情的人,她曾寫下過這樣的詩句:

當我離去的時候

我相信你能微笑

能用愉快的眼睛,去看鴿子

能在那條小路上 跳舞

一邊想入非非地

設計著未來

我相信我是幸福的

甚至幸福得不能呼吸……

當顧城向謝燁舉起屠刀的時候,他可想到他曾經的愛人寫下的如此美麗的詩句?他還能相信謝燁“相信我是幸福的,甚至幸福得不能呼吸”嗎?

所以,在珍貴的生命面前,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哪怕他是詩人。

(文/說歷史的女人·花無去)

參考資料:《顧城:活在自己的城堡裡》《顧城別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