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華民族五千年最經典的50首歌曲,蕩氣迴腸、婉轉動人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這是五千年中有著很多優秀的音樂,雖然大多數沒有被很好的繼承下來,但是也有極少部分被廣為流傳,經過幾千年來的流傳而能很好的被儲存下來,一定是非常優秀的,希望喜歡中國古典音樂的可以好好欣賞,真的是非常優美

1:遠古時期

(1)《雲門》 遠古時期歌、舞、樂互為一體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想聯絡。黃帝氏族曾以云為圖騰,他的樂舞就叫做《雲門》。相傳為黃帝時期的漢族樂舞,樂舞歌頌黃帝功績,稱其創制萬物、團聚萬民、盛德如雲。據《左傳》載"黃帝氏以云為紀",故《雲門》又稱為《承雲》,為承受祥雲福佑之意,具有一些圖騰崇拜意義。周代制禮作樂時將《雲門》列為"六樂"之首,用以祭祀天神。

(2)《候人歌》 相傳是《呂氏春秋》所記塗山氏之女所作的。這首歌的歌詞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實意。這便是音樂的萌芽,是一種孕而未化的語言。有史可查的第一首中國戀歌,被後人稱之為《候人歌》。整部作品只有四個字,其中的兩個字還是語氣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和“呀”字。僅剩下的兩個實詞直白地道出了歌者心中的所思所想:等你。

2:夏、商時期

(1)《大夏》 夏禹治水,造福人民,於是便出現了歌頌夏禹的樂舞《大夏》。

(2)《大蠖》 夏桀無道,商湯伐之,歌頌商湯伐桀的樂舞《大蠖》就出現了。

3:西周、東周時期

(1)《詩經》 經春秋時孔子的刪定,形成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入樂詩歌一共三百零五篇。《詩經》中最優秀的部分是"風"。它們是流傳於以河南省為中心,包括附近數省的十五國民歌。此外還有文人創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詩性的祭祀歌曲"頌"這幾種體裁。就其流傳下來的的文字分析,《詩經》中的歌曲可概括為十種曲式結構。

(2)《九歌》 在《詩經》成書前後,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根據楚地的祭祀歌曲編成《九歌》,具有濃重的楚文化特徵。

(3)《陽春白雪》 又名《陽春古曲》。作為一首廣泛流傳的琵琶古曲,《陽春白雪》旋律清新流暢,節活潑輕快,冬去春來,萬物繁榮,好一派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彷彿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滌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之意。  

(4)《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覓知音,該曲有這樣一段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 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該曲婉轉悠揚,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堪稱曲中精品。

4:秦、漢時期

(1)樂府 秦漢時開始出現"樂府"。它繼承了周代對採風制度,蒐集、整理改變民間音樂,業績終了大量樂工在宴享、郊祀、朝賀等場合演奏。這些用作演唱的歌詞,被稱為樂府詩。樂府,後來又被引申為泛指各種入樂或不入樂的歌詞,甚至一些戲曲也都稱之為樂府。

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1)《廣陵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用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性樂器古琴演奏的名曲。

(2)《聶政刺秦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用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性樂器古琴演奏的名曲。

(3)《猗蘭操》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用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性樂器古琴演奏的名曲。

(4)《酒狂》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用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性樂器古琴演奏的名曲。

6:隋、唐時期

(1)《霓裳羽衣舞》 以其為著名的皇帝音樂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風格,為世所稱道。著名詩人白居易寫有描繪該大麴演出過程的生動詩篇《霓裳羽衣舞歌》。與該曲一併收入 《教坊錄》著錄的唐大麴曲名共有46個。

7:宋、金、元時期

(1)《古怨》 南宋姜夔是既會作詞,又能依詞度曲的著名詞家、音樂家。這是他的一首減字譜的琴歌《古怨》。

(2)《揚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 這些作品表現了了作者關懷祖國人民的心情,描繪出清幽悲涼的意境。

(3)

《瀟湘水雲》 郭楚望的代表作《瀟湘水雲》開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現了作者愛戀祖國山河的盎然意趣。

8:明、清時期

(1)《流水》 這《流水》是川派古琴傳統名曲。譜見於《神奇秘譜》(1425年,明刊本),有題解:" 仙日,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者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古琴,鍾子期善聽伯牙志在高山,鍾子期曰,"魏魏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鍾子期曰,"洋洋乎, 若江海"。俞伯牙、鍾子期是春秋時代的人物,距今二千五百餘年,可見樂曲之古老。 清代四川派琴家張孔山演奏的《流水》,增加了大段運用滾拂手法表現水聲(即第六段),使全曲為九段。譜載1876年版《天聞閣琴譜》。張的學生曾作"後記"雲:"《流水》一操......其餘二、三兩段選彈,儼然潺潺滴瀝,響徹空山;四、五段幽泉出山,風發水湧, 時間波濤,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測度之勢;至滾拂起段(即第六段一引者),即藤拂澎湃之觀,句蛟龍怒吼之勢,息心靜聽,宛然座危舟;過巫峽,目弦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七、八、九段,輕舟已過,勢就徜徉,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懸浮,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當代著名琴家管平湖(1897-1967),江蘇人。青年時向人學到了川派《流水》自此聞名於琴壇,是今日《流水》的最權威的解釋者。 《流水》九段的結構關係,大體依"起、承、轉、合"的思路安排;第一段是引子,並與第二、三段同為"起"部;第四、五段為"承"部;第六段為"轉"部;第七、八段為"和"部(九段屬尾聲)。

2)《胡笳十八拍》 一聽曲名就知道這是一首根據同名詩譜寫的樂曲,其內容源自"文姬歸漢"。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雖身為左賢王妻,卻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該樂曲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心情。

(3)《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稱曲中經典。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十面埋伏》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漢兩方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 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的。垓下決戰是我國曆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向您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面。《十面埋伏》最早見於記載的是1818年出版的《華秋蘋琵琶譜》,1895年出版李方園編訂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將它改名為《淮陰平楚》。但這是一首在民間流傳的傳統樂曲。早在十六世紀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書中就記述了當時琵琶名手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的生動狀況。 文中寫出道:"《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鬥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悽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落涕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這段文字說明,《十面埋伏》的內容、 結構和音樂形象與《楚漢》一曲所描述的大體一致,證明它的流傳年代是十分悠久的。《十面埋伏》是我國傳統器樂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傳統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優美、節奏輕緩、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於描繪優美的自然景色或表達內心細膩感情。而武曲情緒激烈雄壯,節奏複雜多變,富於戲劇性,多用右手力度較大的演奏技巧,擅長於表現強烈的氣氛和情緒。因而這首樂曲氣勢雄偉激昂,藝術形象鮮明。

9:近現代時期

(1)《二泉映月》 二胡獨奏曲,無錫有惠山泉水,被稱為"天下第二泉"。小橋流水,景色優雅,一派祥和,但著名二胡 演奏家華嚴均卻以其飽經風霜、歷經艱辛的身世出發,把感受的人世之悲苦譜於該曲。該樂曲的意境深沉,含蓄淒涼,形式樸素自然,平靜的外表難掩內心的哀怨;柔婉的形象體現氣質的剛毅。全曲以變奏曲的形式,將音樂主題不斷展開,推至高潮。之後又回到原來的情緒之中。樂曲一方面向人們描繪了一幅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畫卷,另一方面以旋律中柔中帶剛的情緒,表現作者對坎坷人生的不平與怨恨,深刻地揭示出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全曲引人入勝,情緒起伏、扣人心絃。樂曲有三個樂句組成的樂段經五次旋律變奏、展衍而構成的。主題共11小節,前有引子1小節, 第一、三樂句均為4小節,第二樂句均為2小節,以下為五個變奏,多用旋律變奏和特性音調貫穿展衍的手法,使旋律在綿延不斷的陳述中逐步引申,感情漸次深化,逐步推上高潮,又一層層降落下來,返回原來的境地。 真有蕩氣迴腸之感。

(2)《空山鳥語》 劉天華創作。劉天華(1895-1932)是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江蘇江陰人。 他畢生致力於民族音樂的研究、創作、演奏和教育工作。"五四"前,他處於失業貧困之境,後在一箇中學立交音樂,並組織暑期國樂研究會,廣泛學習民間音樂。1932年起先後在北大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告示和國力一傳音樂吸傳授二胡、琵琶、小提琴,同時自己學習小提琴合作曲技術理論,收集、研究戲曲音樂和民間鑼鼓。它廣泛汲取中國傳統音樂,借鑑西洋音樂技術,從中汲取養料,柔和漁民建器樂中。共作有二胡曲10首,琵琶曲2首, 四祝賀走去二首以及二胡練習曲47手,琵琶練習曲15首。他衛士二胡從伴奏樂器提升為獨奏樂器、並將之納入專業教學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近代二胡學派的創始人。 《空山鳥語》是它的代表作之一。初稿成於1918年,10年後才定稿。樂曲用唐王維的詩句"空山不見人"的意境,透過抒寫空谷和模仿各種鳥鳴,表現了大自然的熱愛和愉悅活波的心境。音樂有引子、尾聲和五段旋律構成,引子用帶有裝飾音的長音作五度、八度的跳動,表現空曠山谷中小生命的靈動。第一、二段音樂歡快活躍;第二、四、五段用各種手法模擬鳥鳴、飛翔、嬉鬧的生動情景。演奏上,在傳統的墊音、滑音、模擬等技法的基礎上,吸收了小提琴的某些技巧,使音樂新穎生動,提高了二胡的表現效能。

(3)《梁祝》 《梁祝》創作於1959年。樂曲源自一個古老而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四世紀中葉,在我國南方的祝家莊,聰明美麗的祝員外之女祝英臺,衝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那裡,她與善良,純樸而貧寒的青年書生梁出伯同窗三載建立了真摯的友情.當兩人分別時,祝用各種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內心蘊藏已久的愛情,誠篤的梁山伯卻沒有領悟.一年後,梁得知祝是個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許配給一個豪門子弟--馬太守之子馬文才。由於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憤死去.祝英臺得到這個不幸的訊息,來到梁的墳墓前,向蒼天發出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梁的墳墓突然裂開,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對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形影不離.這首絢麗多彩,抒情動人並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交響作品,在民族化,群眾化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與成功的嘗試,在國內外演出均受到熱烈的歡迎,群眾稱之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它已在歐,亞,美各大洲演出,並以其中華民族的鮮明風格與特點,得到國際公認.香港藝術家們把它改編成高胡協奏曲,清唱及舞臺劇,美國的舞蹈家還根據它改編成美麗動人的冰上舞蹈,如今《梁祝》已飛進世界音樂之林,活躍在國際樂壇上的彩蝶了。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為素材,按照劇情構思佈局,綜合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

(4)《鴨子拌嘴》 《鴨子拌嘴》是安志順根據西安鼓樂的《五調坐樂全套?中佔粉碟兒》的開場鑼鼓改編成的打擊樂合奏曲。編於1982年。樂曲用各種打擊樂不同敲擊方法,不同的音色、音區的對比、組合,形象的描繪了鴨子引頸鳴叫,追逐嬉鬧,拌嘴逗趣,在地上蹣跚行走的各種畫面。全曲詼諧生動、形象逼真、富於韻律。給人以歡快的感覺。

(5)《五梆子》 這是一首北方梆笛的傳統代表樂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根據一首北方民間曲牌改編而成的。原曲是"二人臺"鐘的一首過場曲牌,名"碰梆子"。曲調明快、歡悅、樂觀向上,主題共六句,微調式,格局落音逐級下行,分別為3,2,1,6,5,5。全曲共四段,為變奏體結構。第一段呈示主題,速度較慢,旋律明晰,富於歌唱性。用滑音、剁音、花舌音等技巧潤飾旋律,質樸明快。第一變奏用剁音、花舌音等技巧 裝飾旋律,詼諧風趣。第二變奏速度稍快,用吐音的節奏性貫穿全曲,音樂變得輕快、熱情。第三變奏速度 更快,即興發揮更大,多次花"花舌"(顫舌音),是音樂更加熱烈,推向高潮。

(6)《鷓鴣飛》 這是清麗動人的江南笛曲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間樂曲,也用於簫獨奏或絲竹樂合奏。後經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改編,發展成為具有濃郁江南風格的笛子獨奏曲。樂曲透過對鷓鴣飛翔的形象描繪,表現了人們嚮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願望。樂曲分慢板、中板兩個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間樂曲的放慢,演奏家充分發揮曲笛渾厚抒情的特長,透過氣息的控制、變化,運 用音色、音量得收放變化以及滑音、輕音、打音、疊音等手法, 使音樂悠揚委婉、明澈、圓潤。中板部分是 前奏的變奏,音樂活撥流麗, 表現鷓鴣展翅飛翔之態。悠揚抒情的慢板和流暢活潑的快板,使音樂富有層次和對比。

(7)《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是一首在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廣為流傳的民間樂曲。它的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樂曲充分發揮了嗩吶的樂器表現功能,模仿許多類飛鳥 鳴禽的叫聲,活波粗曠,歡快爽朗,逼真動人。 整個樂曲的吹奏較自由,常有即興發揮,各家所奏結構都不盡相同,但大體以迴圈結構為原則。其音樂分為旋律部分(主部)和模仿鳴叫聲部分(插部)兩種。旋律部分為徵調式,由北方民歌旋律音調特點,模仿部分是學習各種鳥叫,穿插其間。最後有一段結束音樂,稱為"謝板"。該曲由民間樂手任同祥在專業音樂工作者協助下進行加工,使樂曲結構更為合理、更富有層次,同時擴充了華彩樂句,運用了特殊迴圈換氣法,補充了快板尾段,全曲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

中華民族五千年最經典的50首歌曲,蕩氣迴腸、婉轉動人

(8)《江河水》 原名《江兒水》,是遼商上鼓吹樂曲中的笙管曲牌,流行於東北地區,後加入《梢頭》旋律,改編者將曲牌作了"放慢加花"等處理,使之成為淒厲悲涼的一手動人的旋律。全曲共三部分,ABA體結構。 " A"為"江兒水"曲牌,羽調式,共九句,曲調悲切,似人聲的哭泣。 "B"段用"梢頭"材料改編,轉入同主音徵調式,旋律柔婉深沉,與前造成對比。末段是"A"的變化再現,略顯悲憤的性格,推向高潮。

(9)《十八板》 此是三絃傳統獨奏曲。原是河南戲曲、曲藝的曲牌音樂,三絃演奏家李乙於1953年改為三絃獨奏曲。全曲由七個段落組成。第一段是慢板,以氣勢雄厚的掃弦開始,旋律模仿常腔,大幅度的滑音裝飾很似人聲,別有情趣。第二端開始逐漸轉快,情趣也漸趨熱烈,逐漸推向高潮。第七段反覆第一段的慢板。

(10)《歡樂歌》 江南絲竹,旋律明快流暢,起伏多姿。結構富有層次。樂曲採用"放慢加花"的這一民族器樂創作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旋律發展手法,使樂曲由慢至快,漸次高漲,表達了人們在喜慶節日中的歡樂情緒。曲調清新悠揚、優美抒情、極富江南色彩,為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

(11)《將軍令》 吹打樂,原為戲曲中開場音樂和為擺陣等場面而伴奏的曲牌。民間藝人也常吹奏以增添節日氣氛。上海民族樂團根據蘇南吹打《將軍令》加以改編。樂曲在速度、力度以及音色變化上造成了強烈的對比,使曲調更顯氣魄宏偉,猶如千軍萬馬簇擁主帥勝利歸來。

(12)《金蛇狂舞》 民族管絃樂曲,1934年聶耳根據民間樂曲《倒八板》整理改編,並親自指揮灌製成唱片。樂曲採用上下句對答呼應、句幅逐層減縮、情緒逐層高漲以及充分調動打擊樂的色彩等各種手段,使樂曲非常激越和振奮,渲染了熱烈歡騰的氣氛,彷彿讓人們沉醉在歡樂的節日之中。

(13)

《翠湖春曉》 民族管絃樂曲,聶耳根據雲南昆明洞經音樂改編。樂曲採用不同的節拍、節奏、調式、速度、配器的變化對比,發展成三個段落。開始,曲調抒情明朗、中段是一個輕柔委婉的旋律,之後,音樂熱情而歡快,並逐漸達到高潮。樂曲生動地表現了春回大地,萬物充滿生機的景象,也表現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14)《瑤族舞曲》 民族管絃樂曲,彭修文根據劉鐵山、茅沅的同名管絃樂曲改編。樂曲生動地描繪了瑤族人民歡慶節日時的歌舞場面。樂曲開始,悠揚委婉的主題是少女輕盈的舞姿,之後,音樂的情緒逐漸高漲起來,彷彿青年男女們也紛紛起舞。中段是一個三拍子的歌唱性旋律,彷彿是戀人們邊歌邊舞,互表愛慕之情。當主題再現時,氣氛也隨之變得更為熱烈,感情也越來越奔放。

(15)《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絃樂,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陽簫鼓》。約在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首次將其改編為民族管絃樂曲。解放後,又經多次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透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該曲先後被黎英海改編為鋼琴曲,劉莊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勳改編為交響音畫。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

(16)《彩雲追月》 民族管絃樂曲,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節目部主任時,同聶耳一起,為百代國樂隊定了一批民族管絃樂曲並灌製唱片,《彩雲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創作於1935年。1960年,彭修文根據中央廣播民族管弦樂團編制重新配器。樂曲以具有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透過各種樂器的細膩編配,以輕快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曲調悠揚而抒情。

(17)《雨打芭蕉》 廣東音樂,樂譜初見於1917年左右丘鶴儔編著的《絃歌必讀》,經潘永璋執筆整理,是廣東音樂早期優秀曲目之一。樂曲流暢明快,富有生氣,透過初夏時節雨打芭蕉的瀝瀝之聲。表現了人們的內心欣喜之情,富有南國情趣。音樂材料源於"八板"的變體。透過放慢加花等手法變奏,並用節奏的頓挫,連斷對比和對旋律樂句的短碎處理,音樂優美動人。六十年代之後,進行了改編並採用了一些新手法,使樂曲更為動聽

(18)《喜相逢》 笛子獨奏曲,原來是內蒙古民間樂曲,後來流傳到張家口北部一帶,成為山西梆子,二人臺等地方戲曲的過場音樂。經馮子存改編為笛子獨奏曲,表現了親人依依惜別和別後重逢時的歡樂。音樂生動活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樂曲的結構為民間器樂曲中常見的變奏曲式,並在保持段式結構不變的情況下,運用笛子的各種技巧,如力度、速度、節奏等音樂要素,使每次變奏都從側面發展和豐富了音樂主題形象。曲首採用散起形式,緩慢的速度和滑音的運用,表現了難分難捨的情緒。變奏一,輕快活潑的節奏,表現了久別重逢時的喜悅心情;變奏二,節奏更為歡快,歡樂之情進一步得到發展;變奏三,速度更快,情緒更為熱烈,樂曲的氣氛達到高潮。

(19)《姑蘇行》 笛子獨奏曲。江先謂曲,樂曲採用崑曲音調,色彩鮮明、甜美抒情,寧靜的引子把人們帶入美如詩畫的意境之中。隨後,抒情的行板,彷彿使人領略到姑蘇林誘人的山光水色。之後,音樂轉入熱情的小快板,使人感到熱情洋溢,充滿活力,主題再現時。曲調更為婉轉動聽,人們彷彿沉醉於無限美好的景緻之中。

(20)《江河水》 雙管獨奏曲原是東北地區流傳的民間樂曲,後由魯丁編曲為雙管獨奏曲。樂曲開始,雙管從最低音區起奏散板樂句,之後慢慢引出主題,這一羽調式的曲調與管子近似人聲的特殊音色,使音樂更顯暗淡。淒涼悲切。隨之,這一音樂主題的緩慢的速度,旋律的大起大伏,曲調更為悲憤。中段音調平穩,力度稍弱,彷彿人們陷入悲痛的回憶之中,緊接著音樂急轉,管子全力奏出激昂剛勁的音調,似怒火爆發,令人心潮激盪。此曲後經黃海懷移植為二胡獨奏曲,廣為流傳。

(21)《鳳凰展翅》 笙獨奏曲,胡天泉、董洪德作於1956年。樂曲採用山西梆子音調、運用笙的各種演奏技巧,描繪鳳凰各種優美的姿態,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22)《漁歌》 巴烏獨奏曲,閻鐵明作曲,基本音調採自雲南經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間音樂,曲調優美清新,透過巴烏特殊的柔和音色以及濃郁的哈尼歌調,表現了邊疆人民對新生活的讚美之情,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23)《良霄》 二胡獨奏曲,原名《除夜小唱》,劉天華作於1927年。這是劉天華著名十大二胡名曲之一,為除夕之夜即興之作。曲調音樂形象單一、抒情、清新、明快,給人的怡然自得之感,族律輕盈柔層展開,引人入勝,充滿了詩情畫意。

(24)《光明行》 二胡獨奏曲,劉天華作於1931年,是他著名的十大二胡樂曲之一。這是一首振奮人心的進行曲,旋律堅定明快,節奏富於彈性。樂曲大膽吸收了西洋作曲技法,將樂曲層層展開。全曲樂觀向上、生氣勃勃、樂觀而自信。

(25)《三站峽暢想曲》 二胡獨奏曲,劉文金作於1960年,另有《豫北敘事曲》等著名二胡獨奏曲。該曲的主部充滿活力和舞蹈性節奏,中段是一個抒情的、如歌的曲調,主部再現時,速度更快、情緒更為熱烈。 樂曲以飽滿的情緒、謳歌了當今建設者們樂觀、豪邁的英雄氣慨。

(26)《紅河的春天》 揚琴獨奏曲,劉希聖、李航濤作於1974年。樂曲熱情讚頌美麗富饒的祖國南疆和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表達了他們建設美麗家鄉的雄心。作者採用雲南紅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間音樂素材,借鑑箏的"壓滑音"技巧並模仿月琴的明亮音色,使旋律親切柔美。之後,音樂層層推進,表現出熱烈歡快的群舞場面,樂曲情緒更為激越而充滿堅定資訊,給人以奮進的力量。

(27)《彝族舞曲》 琵琶獨奏曲,王惠然於1960年根據雲南彝族民間音調編寫。它以優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獷強悍的節奏,描繪了彝家山寨迷人的確良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歡樂的場面。樂曲音調採用了彝族民歌《海菜腔》和彝族民間樂曲《煙盒舞曲》進行改編、加工和發展,使樂曲由抒情委婉繼而發展成歡快熱烈,之後又轉入平穩安靜,樂曲層次分明,感人肺腑,回味無窮。該樂曲曾被改編為古箏、揚琴、阮的獨奏曲及管絃樂曲。

(28)《寒鴨戲水》 客家箏曲,客家,是指南宋為避亂而遷居廣東潮、梅地區的中原人。客家箏曲又稱“中洲古調”。有人認為曲名作《寒鴨戲水》更為合理。樂曲輕盈的旋律、清新的格調、別緻的韻味,表現了寒鴨在水中嬉戲的情趣。

(29)《梅花三弄》 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該樂曲以古琴特有的泛音技法在不同的段落中自如地運用,使樂曲別有獨特韻味。曲調時而清澈透明,時而輕快流暢,表現了梅花潔白、傲放、蒼 勁、挺拔的氣質。

(30)《漁舟唱晚》 中國古代,常是以曲名意,該曲名取自唐王勃《藤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樂曲描寫夜色中漁人載歌而歸的情景。 共分兩部分。前半部分4/4拍,慢速,為起、承部。旋律優美,表現悠然自得的情趣。後半 部分2/4,速度變快,旋律作遞升、遞降的音型模進,情緒漸趨活躍、熱情。數"轉"部。最後是尾聲,旋律遞降,漸趨平穩。

(31)《中花六板》 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曲調是以"老六板"進行"放慢加花"的變奏而成的。“老六板” 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曲調,全國各地均可見到。江南絲竹藝人將"老六板"進行各種變奏有:快花雲板,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四種變體,加上原老六板、共稱"五代同堂"。但在民間一般不作全套完整演奏。中花六板,因其速度適中,曲調既有裝飾性,又悠揚抒情,格調典 雅,喜悅溫和,為常奏的變體之一。

(32)《霸王卸甲》 琵琶獨奏曲,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曲譜初見清代華秋萍1818年編的《琵琶譜》。樂曲以我國曆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樂曲用我國傳統戲曲及章回小說所常用的按故事情節發展的陳述方式,依次表現了大戰前的準備、激烈的戰爭場面和戰爭的結局。《霸王卸甲》著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劇,描繪出一幅古戰場的壯闊畫卷,讓人們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