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蔡少芬為母還1億賭債:淺談瘋狂愚孝背後的幾大原因及現實意義

前言:有一首兒歌叫做《世上只有媽媽好》,俗話都說虎毒不食子,全天下所有的媽媽,可以說都是愛子女勝過愛自己。不過,遺憾的是,蔡少芬的媽媽在迷惑人心的錢和利益面前,成為了一個吸女兒血的魔鬼。

蔡少芬,曾經的香港港姐,TVB當家花旦,對於當時年僅17歲的她來說起點是很高的。憑藉自身的努力本可讓一家人擺脫窮困潦倒的過往生活,轉而過上錦衣玉食的新生活,卻因為嗜賭的母親而使得自己的前半生飽經風霜:

破碎無望的原生家庭、無窮無盡的欠債、難以啟齒的情婦生活、窮追猛打的狗仔隊,無一不讓她感到窒息。

甄嬛傳裡“臣妾做不到”的皇后扮演者蔡少芬的名氣,追不追星的人或多或少也都從娛樂新聞裡知道她為母還債的故事。

那我們今天就一起走進她的成長經歷,解析一下,港姐蔡少芬為何會縱容其母在十年間一次次滾雪球般的滾到一億賭債的心路歷程以及現實意義。在我看來,蔡少芬愚孝的因素可以從外在和內在兩個大方面來分析。在文章第三部分,我會來分析蔡少芬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意義與思考。

從蔡少芬為母還1億賭債:淺談瘋狂愚孝背後的幾大原因及現實意義

01、淺析愚孝的外在因素:單親家庭中,容易出現愚孝現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為了彌補母親/父親心理的空缺。

首先,先來說說蔡少芬的童年生活,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給幼小的孩子上的人生第一課。

蔡少芬出生在香港一個貧困的家庭裡,她的父親是小巴司機,母親是家庭主婦,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在父親身上,5歲時,父母因關係惡劣,選擇了離婚,父親沒有帶走任何一個孩子,而是不負責任的失蹤,從此對他們不聞不問。原本是家庭主婦的母親,沒有任何工作技能,只能選擇做一些散工,維持兩個孩子的生活。

父母在孩子人生的第一個起點,扮演父親角色的人卻缺席了,在蔡少芬的童年裡對父親是模糊的,清晰的只有母親含辛茹苦的拉扯與陪伴,所以在蔡少芬童年的記憶裡,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媽媽,

從小到大,她唯一的生存目的,就是讓母親過得好,得到母親的愛,這就是典型的補償心理。這顆種子就這麼落地生根發芽直至長成一顆參天大樹。這也為今後蔡少芬與母親兩人的母女決裂埋下了伏筆。

從蔡少芬為母還1億賭債:淺談瘋狂愚孝背後的幾大原因及現實意義

其次,被母親"賣"給富豪,令她活在牢籠中,這又是母親送給她的"成人禮"。

一個18歲的女孩被母親推上成人舞臺,成為已婚富豪劉鑾雄的情人,目的就是為了錢。縱然蔡少芬自知母親把她當做一顆搖錢樹,但內心深處對母親的愛讓她獨自承受這份痛苦。如果說,這一切能換來一家人幸福太平的生活,我想當時的蔡少芬至少能得到安慰,無奈事與願違。

有了劉鑾雄這個大財主,蔡少芬母親更是賭到肆無忌憚。賭場的荷官和高利貸都知道她的女兒是“香港小姐”,是大款,所以蔡母總是能很輕鬆的借到賭資。

蔡少芬拼命拍戲的片酬就算已經從100萬飆升到600萬,再加上劉鑾雄的幫助,依舊無法填補母親的賭癮。

嗜賭猶如嗜毒,遇到這種人,不管是什麼關係,除了遠離,別無他法。蔡少芬當然也懂這個道理。然而,童年的經歷,讓她難以離開母親。

蔡少芬對母親的一次次諒解與相信背後,是一種自我催眠。愛的無私,愛的沒有自我,這種沒有自我的愛才造成了她的悲劇。可惜這樣的愛得不到同等的對待

從蔡少芬為母還1億賭債:淺談瘋狂愚孝背後的幾大原因及現實意義

02、淺析愚孝的內在因素:自身的缺愛和自卑,對“孝順”錯誤的認識,使得她揹負著痛苦的枷鎖,同時也加劇了自己淪落為其母的斂財工具。

因為沒有父親、母親是賭徒、家境貧寒、學習成績差勁,蔡少芬的個性裡,藏著兩個關鍵的缺陷:

一是自卑,不愛說話,也不敢說話,總是躲在人群角落,性格封閉。這源於母親嗜賭成性帶來的生活影響。

丈夫的離去,蔡少芬的媽媽並沒有自強自息,反而開啟了瘋狂的賭博之路。從小,總是有債主上門要債,年幼的她不得不面對成人世界裡毫無體面的要債方式,蔡少芬也無法避免的活在了被追債的恐懼之中。為此她只能跟著母親三天兩頭換學校、搬家,連一個朋友都沒有。為了躲債,蔡少芬什麼地方都住過,最慘的時候,甚至住過廢棄大廈的天台。

二是缺愛,不知道“愛”為何物,而唯一能依靠的母親,也沒有給過她關注和溫情。

0~12歲,正是一個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孩子需要父母堅定的愛、陪伴和支援。孩子需要知道,我的家庭很穩固,很團結,很有力量。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建立對世界的信任,建立起充足的心理能量。而單親家庭的孩子,就沒能建立起這份心理能量。

在我們最需要建立安全感的時候,父母離婚了,家散了,這種感覺就好像一個遮風擋雨的屋簷突然被人抽掉了一樣,令人非常恐懼,非常絕望。

從蔡少芬為母還1億賭債:淺談瘋狂愚孝背後的幾大原因及現實意義

03、淺析蔡少芬覺醒後的命運走向以及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意義與思考

過去的經歷並不會決定我們現在的人生,真正能決定我們人生的,恰恰是我們看待過去的方式。

蔡少芬童年以及成年後的種種不幸並不是誰都能承受得了的,按照常規劇情的走向可能性最大的結局就是被母親逼上絕路而自殺。

蔡少芬有嗎?有過

2000年5月,蔡少芬在連續工作半個月後回到母親的家中,看到家門口被討債公司用油漆噴寫“欠債還錢”,母親又再一次求著她還五百萬的賭債時,蔡少芬開始了對自己靈魂的拷問與反思、回顧了為母而活的前半生,不再麻痺自己,直面了母親的本質,最終選擇了正確的方式來終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

她決定要跟母親斷絕關係,不再給予母親任何幫助。她召開了引起全港轟動的記者招待會。

“我從入行到現在,將所有的收入都給了家裡。母親賭博已經欠下很多錢,我已經為她還了許多債。但是,現在她居然又欠了超過500萬的債。我真的好害怕,我做得很辛苦。我現在要向大家宣佈,我沒有錢了,我今後都不會,再為她承擔任何債務。”

從蔡少芬為母還1億賭債:淺談瘋狂愚孝背後的幾大原因及現實意義

當所有人都在為蔡少芬心痛時,母親卻到處參加媒體採訪,推翻蔡少芬的所有話,轉而控訴蔡少芬見死不救,忤逆不道。母親的控訴,讓蔡少芬徹底失去了生存的慾望。

蔡少芬獨自一人跑到舊金山,坐上纜車,計劃到達最高處時,跳車自殺。在這短暫的27年人生,她沒過過一天輕鬆日子,做的每件事,賺的每分錢都是為母還賭債,然而,多年付出最後換來的,除了恨,只有怨。幸運的是,到最後,她沒有選擇放棄自己。

擺脫母親,重新站起來的蔡少芬,迎來了為自己而活的新人生:除了演藝事業的輝煌外,還遇見了能給予蔡少芬足夠安全感的張晉,並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擁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 最後,與母親和解建立起,一段真實的親子關係。

從蔡少芬為母還1億賭債:淺談瘋狂愚孝背後的幾大原因及現實意義

寫在最後,寫給那些在親子關係中迷茫與痛苦的人們:愛一個人有時候並不是無底線的給予,因為給予的結果,有可能是更迅猛地走向謾罵、憎恨和破裂。

我們總能聽到,孩子哭喊父母對他們的傷害。然而,這份傷害其實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協作完成的。父母以愛為名,成為孩子生命的吸血鬼,而孩子害怕離開父母,所以一邊埋怨一邊接受。這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傷害閉環。一切傷害自我的權利,都是自己賦予他人的。而這種賦予背後,本質是害怕面對真實的自我。

“為自己而活”聽起來是一件特別爽快的事,但中間承載的,其實是孤獨的前進。這個決定,蔡少芬足足花了27年,才鼓足了勇氣。將母親,還給她的人生。也為自己,開啟最後一道成人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