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急診科醫生》收官 人情冷暖塑造急診科眾生相

《急診科醫生》收官 人情冷暖塑造急診科眾生相

放眼當下“IP橫行燒錢莫名,鮮肉橫陳鮮花盛開”的國產電視熒屏,能夠誕生一部像《急診科醫生》這樣“較為”合格的職業劇,已經實屬不易。

必須說,《急診科醫生》的播放效果相當好,這部劇由鄭曉龍、劉雪松執導,張嘉譯、王珞丹、江珊、柯藍主演,集結了蘇小明、鞏崢、王策等眾多實力派演員,並得到了國內頂尖的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的鼎力協助。自10月30日首播以來,《急診科醫生》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開播至今,這部劇首輪兩家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一直穩居國內電視劇收視率排行榜首位,且一路走高,開播第4天雙臺單日收視破1,單日收視總和超過2。5,最高單臺收視率超過 1。5,實時收視率超過 1。9,市場份額總和超過8%。網路點選量也居高不下,截至11月14日,網路點選率超過30億,單日點選率最高超過2。8億。

全程技術無槽點協和醫院專業醫生全程跟拍

《急診科醫生》將於今晚(21日)收官,作為2017年秋季檔最引人注目的一部現實題材職業劇,這部劇可以說是播出之後“槽點”最少的一部“醫療劇”。率先說,幾乎在《急診科醫生》誕生之前,差不多每一部醫療劇都會在播出之後招致網路上一波“糾錯風潮”,因為劇中的常識錯誤、操作錯誤比比皆是,然而這一點,貫穿整個《急診科醫生》的播出週期,都沒有出現。起碼從醫療細節上保證了嚴謹和真實。

而之所以《急診科醫生》成為了一部高水準的醫療行業劇,主要是因為這部劇在拍攝過程當中得到了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北京市衛計委、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北京協和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等各大單位的大力支援。同時,國內頂尖的北京協和醫院,也派出了專業醫生、護士團隊全程為《急診科醫生》提供技術指導和專業支援,確保劇集中涉及醫學專業內容的真實和準確,全方位構建一個真實的醫療常識生態圈。

導演鄭曉龍素來以對藝術的執著和細節的嚴謹著稱。此次為《急診科醫生》執導筒,他也很重視醫療團隊的意見和技術細節的準確性。拍攝過程中,協和醫院派駐劇組的急診科主治醫生張暉博士一直隨導演一同讀劇本、看錶演、聽臺詞,及時地修正劇中與事實出入處。不少劇中角色都由真實的醫護人員上陣扮演。整部《急診科醫生》,可以說是合醫療團隊之力一手打磨出的相當高專業度的良心之作。

拍攝一部醫療劇,難度可想而知,因為可以想象,即便是再優秀的演員,也很難複製出專業醫生的手術動作。要知道外科手術的一招一式,縫合、打結、進針出針,都是多少年養成的習慣,內行外行差別很大,所以這一次《急診科醫生》的劇組請來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胸外科主任醫生韓志義作為該劇的“手術指導”,他同協和醫院的醫生和護士組一樣,在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場景,如手術戲、搶救戲中,專業團隊會親自披掛上陣,攜演員一道獻上原汁原味的“急救指南”。

《急診科醫生》收官 人情冷暖塑造急診科眾生相

急診科眾生相:剖析人性善惡刻畫人情冷暖

當《急診科醫生》開播之初,製片人曹平就曾經表示“套著醫療劇的外殼,拍一部俊男靚女的偶像劇,這不是我們的初衷。”從整部劇來看,《急診科醫生》的宗旨是透過對醫護群體以及醫院眾生相的描摹,展現與醫學相關的不同技術觀念、人文理念和現實利益之間的衝突和碰撞,在急診科每天都要面臨的生死抗爭的語境之下,探討醫者何為,時代何為。為了更精準到位地表現醫院中形形色色的人情與人性,以及急診科裡突發事件和極端情況下的張力,《急診科醫生》這部劇將很多的筆墨都放置在了對人的刻畫上,在小小急診科的方寸之間,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人性活劇,這一點才是這部劇最值得看的地方。

然而不得不說,這一點又是最難的,因為眾所周知,題材的禁忌審查的禁錮醫患關係的敏感地帶,都讓國產醫療劇的拍攝步履維艱,所以說《急診科醫生》是鄭曉龍導演的又一次迎難而上確實不誇張,——都說行業劇是最難拍的。中國的醫患關係如此複雜,醫療體系又如此深邃,這讓每一個觸碰該題材的影視創作者,都格外小心謹慎,既不敢越雷池一步,同時又要禁得住觀眾挑剔的眼光——畢竟誰還沒去過醫院看過病啊?然而作為都去過醫院看病的觀眾而言,《急診科醫生》的場景還是經得起推敲的,科室的雜亂無章病人的狀況百出,都和我們親身去過的醫院沒有太大分別。

《急診科醫生》收官 人情冷暖塑造急診科眾生相

既不神話醫生,也不矮化患者,醫療劇本來就該是這樣

此前我們從國產醫療劇裡普遍看到一個傾向,那就是為了去拔高醫生,通常把一部分患者塑造得或者愚不可及或者不近人情,這樣一來雖然醫生的形象變得“高大全”了,但是並不能令觀眾買賬。這一次《急診科醫生》明顯摒棄了這種套路,除了王珞丹出演的女醫生江曉琪被塑造得比較理想化之外,劇中的“醫者眾生相”還是相對真實的。甚至對於醫生之間科室之間的明爭暗鬥也有所涉及,這個尺度是此前的醫療劇中罕見的。

不神話醫生,不矮化病人,《急診科醫生》對於醫患雙方的刻畫都算得上是客觀,而且劇中藉著兩位人物,身處內地的何建一(張嘉譯飾)和海外歸來的江曉琪(王珞丹飾)之間,有著巨大的觀念鴻溝,而這一點則折射了中國和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醫療理念,這一點堪稱妙筆。在劇中有一個面臨截肢的患者,何建一直截了當地建議他截肢,而江曉琪卻一定要告訴他保守治療仍有一線希望。這兩人誰也不是絕對的對,誰也不是絕對的錯。從人性化的角度講,江曉琪似乎站得更高,但是從最後患者還是選擇了截肢來看,何建一站得離患者更近,離現實更近。

此外,《急診科醫生》當中的病患形象不再是僅僅具有功能化的角色,從病患的故事裡,這種劇還觸達了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劇中那個得貓抓病的小男孩,他的病是來源於貓的抓傷,而貓之所以抓他是因為他試圖殺貓,而他之所以試圖殺貓是因為母親暴躁的脾氣壓抑了他的善良。觀眾只要從這個病理逆推一下,就能感受到這個小孩最大的傷害來源並非那隻貓,而是他母親暴躁的脾氣。從一種疾病折射一個家庭,再去觸及一個社會話題,這是此前的醫療劇難以企及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