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趣史雜談:北洋大臣李鴻章的無心插柳

李鴻章,晚清重臣,世人多尊稱其為李中堂,或以其籍貫稱李合肥。

說起他,大家肯定耳熟能詳,他可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成就碩果累累。

但他在飲食上也做出了特殊貢獻,有一道菜還讓他名揚國外,甚至以他命名,但又是什麼樣的菜才能以李鴻章命名呢?這其中肯定有故事。

趣史雜談:北洋大臣李鴻章的無心插柳

聽說,光緒二十二年,也就是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奉旨到俄國列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儀式,順道訪問歐美。一天, 李鴻章在紐約下榻處華爾道夫飯店招待美方吃飯,用中國徽菜宴請賓客,因中國菜美味爽口,深受歡迎,賓客連吃數小時仍不願下席。但是準備好的菜餚都已經上完了,可客人們都沒有要走的意思。此時廚師就向他稟告:“中堂大人,菜已吃完,怎麼辦?” 李鴻章稍微想了一下,說:“把剩菜混合在一起,放在大鍋里加熱。“很快,廚房端上來一鍋大燴菜。

賓客們嚐了一口,樂了:“中堂大人,這麼美味的菜現在才上,是不是不想與我們分享啊?“李鴻章笑著說:”我們中國人喜歡將最好的東西留到最後品嚐。”客人便詢問菜名,李鴻章大概沒有聽明白,只連說“好吃! 好吃!” 不知道是說這道菜好吃,還是讓客人好好吃,反正很是熱情禮貌。但沒想到漢語的“好吃”和英語的“雜碎—— Hotchpotch”發音差不多,美國人恍然大悟:“哦,明白了!”既然是李鴻章進行請客,這冠名權非他莫屬了,後來此菜便被命名為“李鴻章雜燴”。事實上,李鴻章就是讓廚師將剩菜“亂燉”一大盆,解決了問題而已。

趣史雜談:北洋大臣李鴻章的無心插柳

賓客們酒足飯飽後便道謝告辭,但一出飯店,在門外久候多時的記者們便一擁而上,七嘴八舌地問,“李鴻章雜碎”的資訊便透露出來了。於是,經過他們在報刊上添油加醋地大肆吹噓一番,“李鴻章雜”從此一鳴驚人,盛譽美國,成為一道名菜,“雜碎”也成了中國菜的代名詞。使得美國人不僅知道中國有茶葉和瓷器,還有一位老人叫做李鴻章。

之後,不少美國華僑開設的餐館紛紛改名為“雜碎”館,選單榜首自然是“李鴻章雜碎”。但是,“雜碎”以及“雜碎餐館”並不是那時才出現在美國的。據史料記載和歷史考證,在李鴻章訪美之前,中餐館已經開始出售雜碎了。

但美國雜碎館的經營者,自然是看到了李鴻章的名聲,所以才在雜碎前加上李鴻章的名字,雖然模糊了發明權,但是蹭到了最新的熱點以及名人效應,也是很值得的了。那時,美國人都喜歡去唐人街喝喝茶、吃點雜碎,體驗體驗中國的另類文化,所以,“雜碎”成了研究中國菜的代表。

歷史上,李鴻章訪美此舉並沒有給清朝帶來外交上的顯著成就,但間接促成了中國一道菜餚的流行,相信這是李鴻章本人也預料不到的吧。

李鴻章訪美7年後,梁啟超先生來到美國,發現除了“李鴻章雜碎”外,還有一堆以李鴻章命名的飯菜,“李鴻章湯麵”“李鴻章炒飯”等等。讓梁啟超感嘆:“合肥受苦了!”

李鴻章雜燴現在是徽菜的代表之一,中國文史館的張伯駒老師亦曾寫過《李鴻章雜燴》一文,稱它“馳名國外,凡在歐美的中國餐館,莫不有此一菜”。

趣史雜談:北洋大臣李鴻章的無心插柳

李鴻章雜碎

“李鴻章大雜燴”的原料都是高檔貨,大略有魚翅、海參、魷魚、魚肚、乾貝、雞肉、豬肚、火腿、魚肉、冬菇、鴿蛋、腐竹、玉蘭片等項,工藝也複雜,遠非百姓人家所謂“折羅”可比。

家常的大燴菜就要簡易很多了,所用原料也都是很家常的,白菜、豆腐、粉條、海帶、五花肉、小酥肉、丸子、蓮夾、冬瓜等大眾食材,原料品種可隨意新增,製作的口味也多以鹹鮮為主,醇香味美,老少咸宜,深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