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有琴舒歌:跟李師學拳,得太極裨益

有琴舒歌:跟李師學拳,得太極裨益

我高中時讀到郝少如先生63版《武式太極拳》,嘗試自己比劃過一陣,頗覺對身體有益,很有心進一步學習,但後來發現社會上常見的武式太極拳與此書風格差異很大,實在“取次花叢懶回顧”,便擱下了學習武式太極拳的心。

2014年在微博上幸運地認識了@安般太極拳鄧老師和@slushier 朋友,在兩位指引下,得知李偉明老師開始回國教拳了,而怹老正是郝少如先生的入室弟子。網上搜到怹的影片一看,與郝少如老簡直如出一轍,真是激動非常,便開始了在李老師的指導下對武式太極拳的學習。可惜我人在天津,不能連續跟隨怹學習,只好斷斷續續地去上課,沒有什麼成果,這裡僅就學習中認識到的幾個特點分享下跟李老師學拳的經歷:

(一)意氣古純拳

武式太極拳從創拳後不久便由郝氏開始傳承,在郝家三代百餘年來一直保持著古樸純粹的風格,而李老師作為追隨郝少如先生達二十餘年的入室弟子,很好繼承了這種風格。看老三本中武李宗師的拳論,內容只是陰陽、虛實、意氣,李老師教拳也是以此為核心,實實在在而不夾雜其他奇談怪論。比如教站樁,按怹講的“意向上升,氣向下沉”站好後,手臂便隱約有了氣感。李老師雙手順我手臂往下一捋(並不接觸),我兩臂順著怹的手到處,逐漸都充滿了溫暖和麻脹的感覺。怹手逐漸離開我身體,把氣引到我身前,我就感覺彷彿身處一個巨大的氣球中。怹手往後一按,雖然我倆隔著近兩米,我就有一種受到牽拉蹦跳的感覺。我想這或許就是傳說中的凌空勁?但李老師只說這是種意氣的鍛鍊,並不神秘。

(二)身法為綱目

身法是武式太極拳特有的理論,武式拳認為身法可以組織起身體而產生內勁奇妙的變化。別處常有人望文生義的解釋,對每一條進行文字上的臆想。直到李老師這裡才知道,祖師說的每一條身法,在武式太極拳裡都有它嚴格的外形、內意的要求,和具體的訓練方法。每一個身法,也都有練成之後的具體表現。而李老師教拳特點就是允許人摸著怹身子體會這些身法的道理,怹的尾骨可以360°旋轉;肋骨鎖骨都能自如運動而毫不借助外形;手往上舉的時候,肩一直往下沉;腳往下踩的時候,胯反而向上升;這些東西不真正摸到,實在難以置信,更別說看書就想理解甚至學習得到了。

(三)求內不求外

儘管李老師身材不高,但怹發我時看不到明顯的動作,澎湃的感覺就直透我身體而來,在我根本不配合的情況下,能輕易打得我雞飛狗跳。但李老師並不喜歡炫耀這些,大部分上課時間怹都是一遍一遍地在教我改拳架。我原以為武式太極拳動作很簡單,學起來很容易。結果一次課李老師提出的要點似乎掌握了一些,下次課上新的要求馬上就湧現出來,每一個動作都在不斷地被反覆新增新的要求,讓我應接不暇,那時我才知道,所謂“精微巧妙”是什麼意思。動作上形似似乎尚可掩飾一二,但真正裡面的變化那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初期是可以由外形去導引內形,但真正的拳是以內形催動外形的,所以李老師也反覆強調,我們練的是“裡面的東西”。而裡面的東西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李老師就囑咐說“現在做不到不要緊,要記住。多練,多體會”。

上次學拳結束,我要去南京路地鐵站時,師母問我走哪裡,我說走石門二路。師母連連搖頭,說繞遠了。李老師則先問我,是每次都走石門二路嗎?我說是。李老師說:那就走石門二路,熟悉的路才不容易走錯。儘管事情結果是李老師和師母一起帶著我走了遍別的新路,但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李老師的思想。怹常說:我們的拳傳到現在沒走樣,就是堅持拳架規範,功夫自然上身,如果馬馬虎虎隨意改,學的人都練不出來,這拳慢慢就完了。李老師並不是泥古不化的人,但怹堅持郝少如先生拳術的傳統則絕不輕易改變,這既是對先師的尊重,更是對學人的負責,就如熟悉的路才不容易走錯。

像我這樣的人,條件所限,不敢奢望能達到前輩那樣超群的技藝。但是,以前我沒事就鬧個小病,頸椎腰椎不適,到現在居然一天到晚用電腦看手機,頸椎完全不會難受了。可見透過正確的教導和練習,我們也可以在太極拳術中獲益,減少病痛,增強精力,提高生活質量。很感謝讓我能有機會向李偉明老師學習武式太極拳,得到些太極真正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