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堵敖與成王會是息媯的兒子嗎?

堵敖與成王會是息媯的兒子嗎?

息媯,又名息夫人,民間也叫桃花夫人。在唐朝之後,屢見於詩人筆下,比如宋之問的一首五律《息夫人》,就非常典型:

可憐楚破息,腸斷息夫人。

仍未泉下骨,不作楚王嬪。

楚王寵莫盛,息君情更親。

親情怨生別,一朝俱殺身。

從宋之問的詩中可知,唐朝人的概念中,息夫人懷念息侯,不願作楚王之嬪,最後與息侯一同殉情而死。傳說中的故事是,息國被滅,息媯被充入楚王后宮,息侯被貶作守門小吏。某一日,楚文王外出,息媯偷偷跑到城門看望息侯,夫妻相見,肝腸寸斷!息媯說自己忍辱苟活,就是為了再見息侯一面。而息侯則說,自己甘作守門小吏,為的是有朝一日能與息媯破鏡重圓!息媯聽罷此言,痛心不已,撞牆而死。息侯見狀,自然也是憤恨交加,不願獨生,就隨同息媯一起死在牆下。

這則故事,的確悽婉,令人傷心!然而傷心歸傷心,但是息媯作為歷史真實人物的疑點依然頗多。比如,息媯會不會為楚文王生下兩個兒子,即堵敖和成王,也就是熊艱和熊惲?其次,息媯作為楚王嬪妃,又是楚成王的母親,從歷史記載的角度,能夠被稱為息媯嗎?第三,楚文王作為一個進入人生暮年的君王,應該不缺成年子女,息媯對楚文王毫無感情,息媯的兒子,有沒有可能成為太子?並最終即位為王?

堵敖與成王會是息媯的兒子嗎?

息媯與息侯生離死別

首先我們看一看,息媯有沒有可能生下堵敖與成王?

堵敖,在《史記》中稱為莊敖,名熊艱,楚文王死後被立為王,時間是魯莊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如果堵敖是息媯的兒子,鑑於息媯入楚時間在魯莊公十年的“秋九月”之後,故可以肯定,在魯莊公十九年堵敖年齡不會超過八歲。其弟熊惲,這時年齡也不會超過七歲。但就是這麼一對兒童,息媯的兩個兒子,在五年之後,老大熊艱竟然要殺了弟弟熊惲,熊惲因此跑到隨國,並聯合隨國人反殺了熊艱。要知道,這時的熊艱最多不過十三歲,熊惲最多不過十二歲!熊惲殺了熊艱,並自立為王,這就是楚成王。

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在位時間長達45年!

如果《史記》記載的歷史脈絡是真實的,則有兩種可能:其一是息媯入楚時間比魯莊公十年更早,其二是熊艱和熊惲絕不是息媯之子。第一種可能性也是有的,比如在楚文王“伐申過鄧”的那一年,即魯莊公六年。申國、息國是緊鄰,滅申與滅息同時進行也是有可能的。但即使這樣,也只不過把熊艱、熊惲的年齡提高了四年。增加了四歲的這兄弟二人,在火拼時的年齡分別會是十七歲、十六歲。古人再成熟,也很難在這個年齡幹出這樣的事!何況還是一母同胞!於情於理皆不通!更像小孩子玩家家後的夢囈。

至於第二種,從《史記》的角度看,《管蔡世家》中只有息夫人,更沒有息媯生育堵敖和成王的記載。一般而言,但凡《左傳》上有的重大歷史事件,《史記》總會整段整段地照抄。然而滅息如此大事,在《史記》中沒有任何文字提及。這隻能說明,司馬遷或者不相信這一記載,或者看到了更加可信的史實,故而沒有采信《左傳》中息媯為楚文王生下兩個兒子的記載。

第二,息媯作為楚王嬪妃,稱作息媯合適嗎?

息媯作為對出嫁公主的稱謂,明顯是北方諸侯的習慣。比如紀伯姬,是嫁到紀國的魯國公主。比如向姜,是嫁到莒國的向國公主。但是在南方諸侯中,稱謂與此不同。比如楚文王的母親,叫鄧曼。而鄭昭公的母親來自鄧國,也叫鄧曼。楚國出嫁的女人,比如米八子。鄭國嫁與楚王的寵妃叫鄭袖。所以,一般而言,楚國風俗,女子稱謂,本姓在前,姓字尾字,如鄧曼、鄭袖;北方諸侯,女子稱謂,本姓在後,如共姬、蔡姬等,字氏在前。

所以,息媯如果是楚成王的母親,而故事如果來自楚國,則不應稱息媯。這樣的稱謂,不但帶有歧視,而且不詳,因為息國是被滅之國。從楚國人的習慣看,作為其母國之姓陳字應前置,陳姓後面可加一個閨名,如陳曼之類等等。

從魯莊公十年、魯莊公十四年有關息媯的記載看,寫作方式,用字特點,更像是《左傳》作者的親筆而非轉述,其文字莊重,記事簡略,但說教意味較濃,不像是來自楚國的記載。閱讀《左傳》可知,來自楚國的記載有一個特點,就是語言輕佻,夾雜鬼神,楚人自詡高明,而他國之人非常愚蠢可笑,有點玄幻的感覺。

第三,楚文王會把王位傳給息媯之子嗎?

透過前文分析可知,以楚文王去世前的年齡,成年子女一定眾多。息媯此人進入楚宮,如果有所生育,其子年齡一定很小,不適合繼承王位。另一方面,由於息媯對楚文王並無感情,息媯也不可能成為楚文王夫人。如果考慮楚國自稱蠻夷,廟堂競爭激烈,弒君之舉屢見史冊,如果讓幼子即位,那是自取其禍,楚文王應該知道這一點。何況,息媯在楚,既丟了息國背景,也失去了母國陳國的強援,加之時間短促,因此如此背景,其子要做楚王那是很難立足的。所以,合理的解釋,堵敖、成王不是息媯的兒子。

總結一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息媯應該不是堵敖、成王的母親。把息媯和堵敖與成王聯絡起來,有可能純粹是為了強化楚文王喜歡息媯的程度,而非歷史真實。

二、息媯入楚的可能性很大,應該是楚國後宮中的一位普通嬪妃。但息媯心有所屬,希望從一而終,最後與息侯一起為情而死,作為一個感人故事,應該也是有歷史線索的。

三、息媯的故事,可能不是來自楚國,而是來自息國。息國雖然滅國,但這個故事卻可以讓息國子孫們產生某種感情上的慰藉:美麗的息媯,寧可去死,也不喜歡楚王,而是忠貞於息侯,也就是息國。這是典型的亡國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