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蘇格拉底:活著不是目的,好好活著才是

蘇格拉底:活著不是目的,好好活著才是

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

他曾經獲得過逃亡機會,但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本文節選自東方出版社《推開哲學的門》。

文丨傅佩榮

1

真誠的反省

蘇格拉底在七十歲時,受人誣告,說他“不信城邦的神,自立一個新神,並且腐化雅典青年”。

所謂“腐化”雅典青年,當然是誣告。

蘇氏只是每天在市場或體育館與許多人“聊天”而已。

但是,聽過他聊天的人自然會開始省思人生的價值何在。

然後,這些年輕人(包括柏拉圖)對於現實世界的虛偽與不義也自然會心生反感,想要予以革新。

社會上的既得利益階級或階層察覺到這個威脅,就聯手誣告蘇格拉底。

至於控告蘇氏不信城邦之神,這在當時已經不算新聞,因為雅典的神明主要是“奧林匹斯山”神話中的諸神,像是一般的民俗信仰。

信或不信,其實差別不大。

比較特別的是,說他自立“新神”。

其實他說的是:

從他年幼時起,每當他正要去做一件惡事時,內心的“精靈”就會告誡他說“不可”。

這內心的精靈無異於人的良知,又怎能說是自立新神呢?

蘇格拉底:活著不是目的,好好活著才是

在被人誣告而接受審判時,蘇氏終於登上了大講堂。

面對五百名法官與眾多親友,他侃侃而談,暢論他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死亡觀。

他說:

“沒有經過反省檢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弟子柏拉圖記下了這段冗長的發言,寫成《自訴》,使蘇氏的思想流傳千古。

2

死亡的省思

蘇格拉底在受審時知道法官團判了自己死刑,就發表了一段有關死亡的省思。

他認為,人不必害怕死亡。

死亡很有可能是件好事。

因為它必定屬於以下兩種情況之一。

蘇格拉底:活著不是目的,好好活著才是

第一,它是一種結束。

人死了一切結束,人也沒有任何知覺了。

這樣的死亡有如“無夢的安眠”。

我們平常睡覺時沒做夢,不是覺得很幸福嗎?

那麼,死亡不是我們所奢求的嗎?

第二,死亡是一種變動,身體開始腐朽,但是靈魂卻從此世“遷移”到另一個世界。

這時靈魂擺脫身體的束縛,可以自由拜訪我們心儀已久的古代聖賢,那不是一大樂事嗎?

後代的人談起死亡,如果不由宗教的立場去說,那麼就不得不承認蘇氏的觀點確實高明。

有生就有死,這是萬物最簡單易懂的道理。

對於自然會發生的事,何必寄予太多的喜怒哀樂?

人的生命是什麼?

人除了身體,還有靈魂。

所謂靈魂,又稱生命原理,是使人成為人的特殊成分。

這個成分使人在有生之年可以思考及選擇,可以行善與為惡。

那麼,人死亡之後,這樣的靈魂不是得到解脫,可以自由前往與古人相聚嗎?

善人相聚,彼此為善,其樂無窮;

惡人相聚,相互為惡,其苦亦無窮。

行善與為惡是我們現在可以選擇的,豈可不慎?

推開哲學的一扇門,領略人生的別樣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