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李自成與崇禎帝的生死較量

當歷史不期然地掀開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這嶄新的一頁時,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和剛剛自封為新順王的李自成,心情是截然不同的。

這兩個咬著牙較量了14年的生死對頭,以我們今天的標準來看,都還算是年輕人。李自成在這一年的實足年齡是38歲,朱由檢比他還要小上兩三歲。但他們的肩上,卻沉甸甸地負擔著兩個時代。一個生機勃勃,如日中升,代表了苦難深重的千百萬黎民百姓新的希望;另一個則暮氣沉沉,日薄西山,在對逝去的輝煌的懷想中,陷於腐敗沒落而不能自拔。

不管怎麼說,擁兵百萬的李自成奪取北京的決定是絕不會動搖的了。

李自成與崇禎帝的生死較量

這一年的二月初一,大順軍飛書傳檄到了崇禎帝手裡。檄中以不容置疑的口吻,通知大明天子,大軍將於3月15日抵達北京。明朝的君臣一時相顧失色。

也是二月初一,李自成親率大軍渡過黃河,馳入山西。另一路則由劉芳亮率領精兵先行東進,威懾京師。

李自成在山西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強有力的抵抗。他首先發了一道檄文,給山西各州縣,裡面有兩句十分著名的文字,即:“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意思是:崇禎帝倒不是個昏君,只是孤立無助,受小人矇蔽太多;他手下的那批大臣,一個個只知道結黨營私,忠心為公的實在太少太少!

李自成與崇禎帝的生死較量

這幾句話對崇禎帝夠寬容的,把主要攻擊矛頭直指奸臣、宦官、勳戚等人。這也是牛金星、李巖等文人的主意。他們是知識分子出身,深知這麼一寫,會引起不少中下層官員和讀書人的共鳴和同情,有利於爭取人心。這些人的忠君觀念雖然根深蒂固,但對奸佞之徒卻恨之入骨。

山西各郡縣果然望風而降,百姓們有的把原來的舊官兒趕跑了,焚香來迎大順軍入城。太原、大同等均入大順之手。

3月12日,大順軍抵達九邊重鎮宣府。明朝鎮守太監杜勳居然出城30裡,恭恭敬敬地迎接大順軍入城。李自成入城後,只見滿城焚香,張燈結綵,百姓們臉上全是喜氣。明巡撫朱之馮手下沒有一兵一卒肯為他作戰,他又不肯降,顫顫巍巍一個人登上城樓,要親手燃炮守城。結果發現火藥線孔早就被人用鐵釘給釘死了。他只得悲嘆一聲,投環自盡,以表他對明王朝的最後一點忠心。

李自成與崇禎帝的生死較量

崇禎帝聞得李自成就要兵臨城下了,直急得三魂出竅,又是發罪己詔——自我批評的詔書;又是懸賞許願,指望能有人肯替他去賣命。他在詔書中誘惑道:有能恢復一郡一邑失地的,可以世襲地方官,其功勞與開闢疆土的功臣相同;即使是陷沒“賊”中的,如能率眾來歸,也赦之無罪,容立新功;能生擒或斬殺闖王或張獻忠的,依然給予封侯之賞……

這種痴人說夢的詔書,當然只能是一紙空文。

在正月十六日,明大學士李建泰聲稱情願以山西老家的家財為軍餉,督師出征。崇禎帝如同撈到一根救命稻草,不由感激涕零,親自在正陽門城樓上為李建泰餞行。他流著眼淚對李建泰說:“先生此去,就如同朕親自出徵一樣!”崇禎站在城樓上,滿含期待地一直目送軍隊去了二里遠。

李自成與崇禎帝的生死較量

偏生這天風沙大作,吹得李建泰軍中將士膽戰心驚。家在京都的明軍士卒心無鬥志,沒過兩天,5000人馬就逃回去了3000人。其餘的也磨磨蹭蹭,不像是出征,倒像是出殯,一天走不上30裡。後來聽說山西全境都被李自成攻佔,兵餉也沒了著落,軍心即刻瓦解,剩下的 2000 人也一鬨而散。

崇禎帝曾經策劃過南遷金陵,幻想與李自成劃江而治,象南宋那樣,至少還可以多苟延殘喘幾年。300艘船隻都預備好了,只等運河解凍。誰知大順軍來得比春風要快得多,劉芳亮二月份一出河北,崇禎南遷的夢想便破滅了。

他只能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