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我心中的北京和上海

我心中的北京和上海

我心中的北京和上海

1

2013年4月13日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節目,第一位出場的男嘉賓是一個很喜感的32歲成都籍小夥子,他上來講自己闖蕩天下的經歷,說在去過的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中,最喜歡上海;但是因為上海的房價高得他“打死也買不起”,所以“灰溜溜”回了成都。

於是就有一個上海籍女嘉賓很高興,問他喜歡上海什麼。他語速本就很快,這時更顯快人快語:“……法治比較社會吧(一緊張病句啦)……”機靈的主持人孟非趕緊打斷追問:“你等等,你再說一遍,你喜歡上海什麼?”男嘉賓反應也快,立刻意識到自己的失言——上海法治社會,難道咱們別的地方不法治嗎?急忙更正:比較海派,比較大氣,比較國際化,生活節奏快一點……

嘉賓主持黃菡這時追問一句:那它跟北京的區別在哪兒?男孩答得更快:感覺的話,稍微壓抑一點吧……這句話因為省略了主語,所以顯得有點含糊:北京壓抑還是上海壓抑?從前言推測,可能是說北京稍微壓抑一點。

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他在北京經歷過什麼?黃菡沒有來得及再追問,就被別的女孩搶過了話頭。

我心中的北京和上海

2

現在受過較好教育的城市年輕人,在國內而又不願呆在父母身邊的,從我歷屆學生畢業後的走向看,基本上是這樣的: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的比例,是去了北京或上海(兩地基本持平),剩下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留家鄉或去深廣。

去北京或上海的那絕大多數,都各有各的理由。哪一方想說服另一方,其實都比較困難。所以,如果黃菡一定要糾纏那個男孩,讓他說清楚哪個城市壓抑,估計相親節目會變成“擁京”與“挺滬”兩派的辯論會了,即使孟非機智,能不能控制局面,還真不好說。

這是一個很一般很常見的場景,只要遇一觸媒,人們幾乎條件反射地,就喜歡拿上海來和北京比較。直轄市有四座,為何偏偏是上海?反差大,還是實力強?據說有社會學者專門寫過討論北京人和上海人異同點的書,遺憾我還沒能拜讀到。

我沒有高屋建瓴的能力,但知道有比較才有鑑別;比較鑑別,還必須是棋逢對手才比得起來的,就像巴西、阿根廷以及歐洲的那些貴族級足球隊,無論我們怎麼上趕著,人家也不大願意和我們的國足友誼賽的。所以,要給上海找個參照,似乎只有北京;要給北京找面鏡子呢,也似乎只有上海才趁得住。

據說,很早就有“京派”“海派”之爭,我不知道什麼原因,也不準備去細究。我寫的是“印象”,就一直這麼一廂情願自說自話隔靴搔癢地印象到底吧。

從小到大到老,北京和上海,在我這個外省山裡人的眼中心裡,就像懵懂初開,曾經傾心暗戀過的兩個貴族少年,一個穩重大氣,一個風度翩翩。幾十年過去,兩地都去過幾次,有過坦然接觸,但神秘感卻並未完全消除。

我心中的北京和上海

3

隨著《我愛北京天安門》《在北京的金山上》和故宮長城圓明園中南海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及改朝換代皇子皇孫……這些宏大敘事走進我心裡的北京,是神聖莊嚴的;而伴著《夜上海》《上海灘》和租界外灘南京路老城隍廟東方明珠以及周璇張愛玲……這些比較文藝的概念走進我心裡的上海,相對比較平民一些——但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高不可攀的平民——諧智靈動。

這兩座城市放在一起,不知為什麼,自然而然,我會有一些匪夷所思的聯想。

儒家的孔孟,生於亂世,卻一心匡世濟民,明知其不可為要為之;同時代道家的老莊,貌似遁世無為,其實心中也有一盆火……孔孟讓我想到北京,老莊讓我想到上海。

沉鬱頓挫的詩聖,百年多病身,萬里悲秋時,猶思大庇天下寒士廣廈千萬間;奔放飄逸詩仙,仰天大笑去,終被賜金還,還耍酷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讓我想到北京,李白讓我想到上海。

豪放派領袖,達則入世利民,窮則突圍出世,烏臺逃生不忘東去大江浪濤中千古風流人物之理想;婉約派魁首,一句忍把浮名換淺斟低唱的牢騷,換來終身奉旨填詞的命運,逍遙於歌樓酒肆,一生安做白衣卿相……蘇軾讓我想到北京,柳永讓我想到上海。

我心中的北京和上海

……

在我心裡,北京是德容六宮母儀天下的皇后,上海就是那儀態萬方風情萬種的貴妃;北京是批判現實主義的托爾斯泰,上海就是積極浪漫主義的雨果;北京是英國王室的青年楷模威廉王子,上海就是威廉那個有點小頑皮但也吃得了部隊苦的哈里小王弟……

在我心裡,北京是雍容的雅典,上海是妖嬈的巴黎;北京是莊嚴的泰山,上海是峭拔的西嶽;北京是雄壯的黃河,上海是嫵媚的長江……

在我眼中,北京凜然大氣,上海優遊俏皮;北京厚重深沉,上海矯捷輕靈;北京器宇軒昂,上海玉樹臨風……

……

4

如果讓我在這兩個城市中選一個居住地——年輕的時候,我選擇北京,他可以使我變得深沉;老去的時候,我移居上海,他能讓我變得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