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伏天飲食養生文化習俗淺談

三伏天飲食養生文化習俗淺談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到8月。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今年三伏天從7月6日開始開啟桑拿模式。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北方地區一般在頭伏在吃餃子,每逢伏天,天氣炎熱潮溼,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還有就是餃子也稱作“伏(福)貼“,寓意納福之意,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據《魏式春秋》上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伏天吃涼麵,配上蒜泥(現在條件還一般打滷子)在酷熱難耐的夏天,一家人坐在院子裡吃著涼麵非常舒服(小時候經常和表哥表弟在姥孃家吃)。有古書曾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在伏天人民還會煮上一鍋綠豆湯解暑納涼。

三伏養生食療,艾灸

三伏天飲食養生文化習俗淺談

三伏天時面板腠理開洩,機體代謝旺盛,因此古人在三伏天貼藥,藥性最容易由面板滲入穴位經絡,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治病強身的功效。有些地區在伏天喜歡喝羊湯,羊肉是發汗的食物,伏天吃羊肉對身體的調節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溼氣驅除達到養生的目的,不過夏天吃羊肉後容易大量出汗,應多喝水避免排汗過量。在農村很多夏季養生偏方,原理都是以熱制熱,例如夏天用大缸倒上熱水,人坐在裡面泡,據說可以解決怕涼,怕風等,還有熱水泡腳等,不過用這些偏方養生要注意安全,我家老媽因為泡時間太久大量出汗差點虛脫。在伏天天氣炎熱潮溼,養生要注意補充水,要做到多喝水、溫水洗澡、熱水泡腳、靜坐、緩和運動等。

三伏天飲食養生文化習俗淺談

在三伏天還有一些養生達人喜歡艾灸,艾葉是溫性的,屬於純陽之物。艾灸能夠溫經通絡、扶正祛邪、祛風散寒、行氣活血、補益人體陽氣。《黃帝內經》中講過,人體的陽氣與自然界生物的陽氣相應,生於春,旺於夏,收於秋,而藏於冬。夏天正是自然界陽氣最重的時候,將艾灸兩者的陽熱合在一起,溫補的作用更強。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陽氣最盛的時候艾灸,補益的效果能夠達到最佳。

在夏季尤其三伏天防暑是人們永遠需要重複的最最重要的話題。露天工作者和老人、小孩、病人尤其需要注意防暑。多喝水、綠豆湯,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換衣,保障充足的睡眠,外出採取防曬措施,避免曬傷曬黑,不要過量運動,以免大量出汗脫水虛脫,避開中午時段活動,注意勞逸結合,少開空調。

大家當地有哪些伏天特色習俗,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