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熱症(發燒、發熱)診斷與退燒穴位操作方法詳

熱症(發燒、發熱)診斷與退燒穴位操作方法詳

高階健康管理丁正龍

先說說古人,古人針對發燒,常見的有3種方式,退熱,散熱和瀉熱。

退熱:所謂熱則寒之,透過吃一些寒涼藥性的藥物,可直接削弱體內的熱,達到退熱目的,也是中醫最常用的退熱法之一。

散熱:主要藉助藥物的發散作用達到退熱目的,主要為發汗退熱法,適用於體有熱而不出汗的情況。就像老一輩人,有時候發燒了會用被子蒙一下出出汗,讓熱藉助汗液發散出去,是類似的道理。

瀉熱:主要是透過促進排洩,讓熱量從下面流走,釜底抽薪,不過可能對腸胃不太友好,這三種方法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不能盲目誤用。

再說說現代人,現代人發燒也有3寶,吃藥,打針,輸液。

3種方法看似簡單,但與古人相比,對身體的傷害往往更大。因為發燒和感冒一樣,必須堅持這樣的原則:“能不吃藥就不吃,能吃藥就不打針,更忌諱的就是輸液,尤其抗生素和激素,堪稱最危險的給藥方式之一。

發燒其實就是發熱,屬於體溫升高的一種表現。中醫認為發燒多是因為人體正氣與邪氣互相搏鬥而來,是機體免疫力較強的表現。

故小孩子常發燒發高燒,因為純陽之體,陽氣旺盛,容易對病邪做出激烈的反應,成年後人就算想發燒也不容易。所以有發燒的能力,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這個人的正氣比較足。

故發燒時不要急著吃藥打針,也不要盲目使用一些物理降溫方法(比如酒精擦拭、冰敷等),否則反而不利於出汗散熱。

但西醫不明白這個道理,把發燒當做人的敵人,見到發燒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要降溫退燒。

結果用掛水和消炎的辦法去強行退燒,結果是體內的正氣也被一起消滅,得不償失。身體好的人還能勉強扛住,身體差陽氣弱的人,就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副作用。

現在的病人不容易,感冒發燒去醫院,花時間不說,少而幾百,多則上千;本來幾天可以好轉,一治拖上幾周,甚至上月不見好轉。

1、大椎穴

熱症(發燒、發熱)診斷與退燒穴位操作方法詳

大椎位於第七節頸椎和第一胸椎棘突凹陷

大椎是督脈與身體十二正經中所有陽經的交會點,總督一身之陽,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

在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約推100—300次左右。有條件的話,可以專業人士點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

2、曲池穴

熱症(發燒、發熱)診斷與退燒穴位操作方法詳

曲池穴位於肘關節內陷骨處 有酸脹痛感

曲池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能疏風解表,清瀉陽明。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尋找方法:取該穴道時患者應採用正坐,屈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可按揉或刮拭退熱。

3、合谷穴

熱症(發燒、發熱)診斷與退燒穴位操作方法詳

合谷(虎口)

合谷俗稱“虎口”,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凹陷中,左右按摩各100次。

4、中衝穴

熱症(發燒、發熱)診斷與退燒穴位操作方法詳

中衝穴準確位置

中衝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第九個常用穴位,位於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

古代記述主調:昏厥、熱病、心煩悶、心痛、中風昏迷、舌強腫痛、中暑、小兒夜啼、咽喉腫痛、頭痛如破、身熱如火。

5、十宣穴

熱症(發燒、發熱)診斷與退燒穴位操作方法詳

十宣穴指十個指頭尖

即十個手指指尖,共10個,民間廣泛應用於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高熱時,用三稜針點刺放血,出血3—5滴為宜(需專業人士或醫生配合操作)。

【小兒去燒退熱】

上面的5個穴位,普遍適用於成年人,小孩子則有些不同。孩子陽氣旺,對病邪反應迅速,更容易發熱發燒,退燒退熱穴位的主配也有所差異

孩子小的時候,對外界病毒的抵抗能力弱,容易出現鼻塞、不停地流清鼻涕、扁桃體紅腫、甚至高燒的情況,這個時候,可直接掐按孩子的液門穴,使情況得到好轉。

液門穴屬手三焦經之滎穴,在五行中屬水,具有清熱解表,瀉火解毒、調和表裡、消腫止痛的作用。

熱症(發燒、發熱)診斷與退燒穴位操作方法詳

液門、中渚、陽池穴位置

液門穴的按摩方法:用指尖或者指甲尖垂直掐按穴位,有酸脹感覺,先左後右,每天早晚兩側穴位各掐按1次,每次掐按1~3分鐘,力度以穴位區域性感到痠麻脹為限。

在此基礎上,可以配伍合谷穴、中衝穴、大椎穴,更快地清火退熱。

先按壓合谷穴30次;

再推壓液門穴30次;

然後拿捏中衝穴20次;

最後按摩大椎5分鐘,一天一次即可。

大部分發燒發熱的情況,透過按壓推捏這些穴位都能起到良好作用,真正做到不用花錢求人。如果是高燒,且燒熱不退,穩妥起見應及時檢查就醫,以免長時間體溫過高破壞人體環境平衡,引發臟器功能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