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華民族文化繞不過去的存在:遊走在儒釋道中的人

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的動盪和變革中產生了儒、墨、道、法、名、陰陽等重要學派,各學派圍繞天人關係、古今之變以及名實、禮法等問題展開激烈的哲學論辯產生了先秦哲學的繁榮。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佛教從古印度傳入漢地,經過長期的傳播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到了北宋時期,中華文明逐漸出現了儒道釋三教融合而又和而不同的文化體系。

中華民族文化繞不過去的存在:遊走在儒釋道中的人

這就是《儒道釋會通的人》一書寫作的歷史背景,正因為儒道釋三教在歷史程序中的發生、發展、流變和融合,產生了許許多多會通儒道釋三家的賢者們,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對中華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成了中華民族文化饒不過去的存在。

中華民族文化繞不過去的存在:遊走在儒釋道中的人

三教的衝突和對立

中華民族文化繞不過去的存在:遊走在儒釋道中的人

儒道釋三教觀點不同,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必定會出現衝突和對立。歷史上有名的儒道之爭有漢武帝時期竇太后好黃老之言,不悅儒術,支援無為而治。而漢武帝在大權獨攬、乾綱獨斷之後,開始進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而儒佛之爭則有韓愈書寫《諫迎佛骨》一文對唐朝歷史上七次奉迎佛骨之事加以勸諫。韓愈依據儒家思想批評佛教,直指儒佛衝突的核心問題。

中華民族文化繞不過去的存在:遊走在儒釋道中的人

三教的會通和圓融

即使三教的衝突和對立在所難免,但是三教的會通和圓融仍然是大勢所趨。自古而今,都有非常多遊走於儒道釋之間的人為三教會通做出了重要貢獻。到了宋元時期,三教融合趨勢到了金元時期愈發清晰,甚至部分支持者為此做出了很多實踐。其中,王重陽倡導的是

“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的三教融合主張,他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創立了三大“新道教”之一的全真道,在思想和理論兩個方面宣揚三教合一思想。

另外,林兆恩所創立的

“三一教”宣揚儒道釋“其教雖三,其道則一”的思想,帶有明顯的三教合一特徵。同時,三一教受到明代陽明心學的影響,重申了“以心為宗”的主張,將三教統攝在了“心”之下。如學者林國平所歸納總結的,三一教是“一種以陽明心學為基礎,以儒家的綱常人倫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煉性為入門,以佛教的虛空本體為極則,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一體化為立身處世的準則,以歸儒宗孔為宗旨的三教同歸於心(天然自足的本心)的思想體系”。

中華民族文化繞不過去的存在:遊走在儒釋道中的人

正如《儒釋道會通的人》前言中所言,

“從人類文明的層面來看,儒道釋自身的思想以及相互融合的經驗,是當今充滿隔閡與衝突的世界所需要的。……為今天的人類從文明的衝突走向整合和繼續進步提供了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因此,瞭解民族文化中儒釋道會通的人和了解儒釋道三者相互影響、衝突、協調的流變情況在今天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