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最近,老藝術家在逛豆瓣的時候,又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組——

看得我好饞的美食文學小組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看得我好饞的美食文學小組 / 豆瓣

成員們在小組裡分享文學中對於美食的描寫,討論、還原文字中的美食,試圖把那些

書裡描述得色香味俱全、能想象但吃不到的遺憾

都找出來,全部嘗試一遍。

有人看得技癢難耐開始動筆創作,有人照著美食文學描述的菜譜大展身手,還有的人在各個帖子裡被饞得滋哇兒叫又不願離開,這裡整一個就是“

文化吃貨聚集地”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美食入畫活動作品 / 豆瓣@一顆山竹

在這個組裡,汪曾祺是名副其實的“頂流”,筆下的吃食惹得一眾讀書人慾罷不能;嚴肅的魯迅童年時和小夥伴一起偷摸煮的羅漢豆都是那麼有滋有味;西方文學裡歐亨利的木莓果醬小烘餅也饞哭了不少喜歡甜食的人。

對於愛吃的人來說,可謂“書中處處有美食”。老藝術家覺得,

如果問我們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沉迷美食文學的,那一定是從小時候接觸到的書本開始的。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吃貨養成系,還得看語文課

小學的課文雖短,其實每一篇都是濃縮的精華,不然也不會動不動就要求小朋友們“

吃貨養成系,還得看語文課

”了。

高洪波文章裡對榆錢原滋原味的描述,引發了年幼的老藝術家對北方的嚮往:

“清晨,露水還浸潤著榆錢的時候,

朗讀並背誦全文

折下一枝,像吃糖葫蘆一樣吃下去,那滋味真美妙!”

南方孩子都很好奇,榆錢到底長什麼樣,吃起來是什麼味兒。可惜課本上只有插畫,一串串綠得晶瑩剔透的,讓人以為榆錢就像提子一樣。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榆錢是榆樹的翅果,外形圓薄如錢幣

不同版本的教材裡也有關於榆錢的文章,劉紹棠的《榆錢飯》裡說,“

它們亮晶晶、綠瑩瑩的,真像一串串晶瑩的玉莢。

“九成榆錢兒攪合一成玉米麵,上屜鍋裡蒸,水一開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夠火候兒。然後,盛進碗裡,把切碎的碧綠白嫩的春蔥,泡上隔年的老醃湯,拌在榆錢飯裡;吃著很順口,也能哄飽肚皮。”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裹上面粉,隔壁小孩都饞哭了

現在看來,這樣的做法是最簡單不過的了,混著玉米麵又蒸又拌,就是為了能不捱餓過日子。但對於現代人而言,吃榆錢飯是應景,就圖一個春天的味道。

小時候被課本里的榆錢勾出饞蟲的可不止老藝術家一個,有組員嘗試過在網上買了兩斤榆錢,學著《榆錢飯》裡的做法依葫蘆畫瓢,卻發現味道遠沒有想象中的驚豔,不免有些失望。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說到課本里的美食,絕對不能漏掉汪曾祺寫的《端午的鴨蛋》,這可著實把老藝術家饞了好久。

榆錢兒就是窮苦人的救命糧”

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冒紅油的鹹鴨蛋

我們家也是常有鹹鴨蛋佐粥吃的。

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樣子看起來也秀氣,算符合汪老先生的選蛋標準了吧。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洗掉醃製的泥

美中不足的就是筷子紮下去沒有冒出紅油來,

外頭買回來的鹹鴨蛋,還裹著厚厚一層醃製的紅泥,洗乾淨了露出淡青色的殼,一個個又大又圓潤,

也不能說不好吃,下飯是一絕,只是看多了課文裡高郵鴨蛋的描述,還是很想感受一下會冒紅油質地又細膩的滋味。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小時候讀書,大多走馬觀花,體會不到其中深意,讀完可能就拋在腦後,但有些書裡的吃食卻能記很久。

蛋黃偏幹偏硬,吃起來是沙沙的口感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寥寥幾句食物的白描,自己想象著畫面,於是也進入了文學的世界。

讀多了美食文學,也就越愛上生活的滋味。從別人的筆下看到不一樣的生活,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有組員提到《宮女談往錄》這本書,晚清歷史讀來不免唏噓,但裡頭提及的

美食文學裡的平淡日子

十分精巧,引得老藝術家心動不已。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眉姐姐最愛的藕粉桂花糖糕/b站影片截圖@一隻大雪Li

美食文學裡的平淡日子

清明吃豌豆黃,立夏有綠豆粥,夏至吃水晶肉,暑天有冰鎮荷葉粥,重陽吃花糕,冬天燙鍋子,每一個時節都被膳房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冬天吃山雞鍋子

八月暑熱未散,這時候書裡提到的甜碗子看著就很清涼:

“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有甜瓜果藕、百合蓮子、杏仁豆腐、桂圓洋粉、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等。甜瓜果藕不是把甜瓜切了配上果藕,而是

宮廷吃食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爽滑香醇的杏仁豆腐

這冰碗在市井民間同樣很受歡迎。《天橋雜詠》也有記錄:“六月炎威暑氣蒸,擎來一碗水晶冰。碧荷襯出清新果,頓覺清涼五內生。”

清廷的飲食講究分寸,不當令的不吃。

就是什剎海荷花市場特有的應時消夏鮮品,和宮廷裡的甜碗子也沒有什麼差別了。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天橋雜詠》裡的冰碗/ b站影片截圖@古人食

除了美食本身,作者們描寫食物的

把新採上來的果藕嫩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

也非常戳中人心。

魯迅在《社戲》中和小夥伴一起在船上煮羅漢豆的描述充滿了少年的快活意氣:

“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後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

把果家號藕切片、去芯鮮蓮蓬子、鮮菱角、鮮芡實四樣兒摻在一起,在小碗底墊上天然冰的取自百小碎塊,撒上白糖,再加上去皮的鮮核桃仁、鮮杏仁、甜瓜、蜜桃非法抓,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羅漢豆就是蠶豆,吃起來平平無奇,但就是當下營造出來的像出籠小鳥一樣歡快的氛圍,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到當時的情景裡了,誰能不愛自由散漫的童年呢?

氛圍感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吃完豆,又開船,一面洗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裡,什麼痕跡也沒有了。

若是看得更深一層,就能感受得到,美食文學並不只在於吃喝,

簡單的食物有了情感,才顯得更加珍貴。

林清玄曾在文章裡仔細描繪過家裡兄弟姐妹在寒冷冬夜裡吃冰糖芋泥的場景,熱乎乎甜絲絲的滋味,最是撫慰人心。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兄弟姐妹圍在一起吃飯/ 《喬家的兒女》劇照

“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就等著我們做完功課,給檢查過以後,可以自己到灶上舀一碗熱騰騰的芋泥,圍在灶邊吃。”

“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我們一大群兄弟姊妹站立著圍在灶邊,細細享受母親精製的芋泥,嬉嬉鬧鬧,吃完後才滿足地回房就寢。”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搗碎芋頭

在艱難困頓的日子裡,家庭的溫暖和童年的美好就全都化在一碗冰糖芋泥裡了。

如果要選出最能溫暖胃腸、撫慰人心的吃食,老藝術家認為,粥應當擁有姓名。

對一粥一飯、一瓢一飲的描寫裡,更蘊藏著作者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意趣

在悶熱潮溼的天氣中,有一碗清淡綿滑的粥下肚,那可真是舒坦到家了。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生滾粥

梁實秋說他不愛吃粥,但講起粥的品類來,也會有例外。

“我母親若是親自熬一小薄銚兒的粥,分半碗給我吃,我甘之如飴。不用剩飯煮,用生米淘淨慢煨。水一次加足,不半途添水。始終不加攪和,任它翻滾。

母親把煮熟的芋頭搗爛,和著冰糖同熬,熬成跡近晶藍的顏色,放在大灶上。

再佐以筍尖火腿糟豆腐之類,其味甚佳。”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冰糖芋泥只能慢慢地品嚐,就是在最冷的冬夜,它也每一口都是滾燙的。

,其中包含的人生滋味,只有嘗過的人才會明白。

汪曾祺在昆明待了七年多,寫了不少與吃有關的散文,尋常食物在他的筆下都變得有滋有味。

透過文字,我們似乎就能窺見那個時代

對於熱衷食補的廣東人而言,粥是不可或缺的食物。

,也體悟到聯大學子在動盪歲月裡更寶貴的

這樣煮出來的粥,黏和,爛,而顆顆米粒是完整的,香。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燒餌塊

老藝術家就非常喜歡書裡這段過橋米線的描寫,吃米線的畫面徐徐展開,於是生活的意趣也就流露出來了:

“入門坐定,叫過菜,堂倌即在每人面前放一盤生菜(主要是豌豆苗);一盤(九寸盤)生雞片、腰片、魚片、豬里肌片、宣威火腿片,平鋪盤底,片大,而薄幾如紙;一碗白胚米線。”

“隨即端來一大碗湯。湯看來似無熱氣,而湯溫高於一百攝氏度,因為上面封了厚厚的一層雞油。

一碗白粥平淡而踏實,或許反而更能滿足挑剔的胃口

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昆明生活的點點滴滴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過橋米線

讀完《米線和餌塊》,誰不想立刻去昆明嘗一嘗真正的過橋米線呢?

而《昆明的雨》讓很多讀者對雞樅菌魂牽夢縈,連連發帖追問雲南人雞樅到底是個什麼味道,引來了一批為菌子搖旗吶喊的鐵桿粉絲。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菌子火鍋

汪老的昆明生活,全在這些平淡又有趣的小事裡了。

美食文學在描摹尋常生活時,確有它的出眾之處。

那些與人緊密相關的故事,正是有了對飲食的描述,才變得富有煙火氣,而這或許就是

生活溫情和豁達態度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把生片推入湯中,即刻就都熟了;然後把米線、生菜撥入湯碗,就可以吃起來。

在豆瓣美食文學小組,我被饞哭了

編輯 | 呂秀才

排版 | 金元寶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