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有效溝通的秘訣,你get到了嗎?

曾經有個小國的人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的人不厚道,同時出了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 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點小事都不懂吧?

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裡,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而是那些懂得聆聽者。上天賦予人類兩隻耳朵一個嘴巴,目的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

有效溝通的秘訣,你get到了嗎?

可惜在這個人人爭先恐後急於發聲的時代,善於傾聽的人越來越少,而由於不懂得聆聽導致的低效率溝通甚至人際衝突卻越來越多。

風靡全球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在關於打造高效能人際關係的第5個習慣“”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中指出:

首先去尋求瞭解對方,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是進行有效人際關係的關鍵。

而瞭解對方的前提則是透過聆聽。聆聽通常有層次之分:一是裝模作樣敷衍迴應對方;二是選擇性接收只聽一部分;三是聚精會神,努力聽到每一個字。而聆聽的最高層次是

移情聆聽,其本質不是要你贊同對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對方。

那麼如何培養以理解為目的的移情聆聽技能,實現有效溝通呢?

首先,摒棄以自我為中心的迴應型聆聽模式:

不少人在聆聽時並不是想真正理解對方,而只是不斷用自己的經歷和思維模式過濾對方傳遞的資訊,在溝通中往往會主觀地採取“自傳式迴應”傾向:

1。價值判斷——對對方的意見採取非此即彼的主觀判斷

2。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

3。自以為是——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4。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無論哪種迴應聆聽模式,都無法在溝通中令對方開誠佈公、暢所欲言,使得溝通壁壘無形中增加;如果要達到有效溝通交流的目的,必須擯棄這類以自我為中心的迴應聆聽模式。

有效溝通的秘訣,你get到了嗎?

其次,以知音角色站在說話者的角度聆聽,用心理解對方的思維模式和感受。

除了物質,人類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層面的被理解、肯定、認可和欣賞。

而每個人感知看待同一事物和問題的角度方式可謂千差萬別——有人偏向感性情緒化的右腦思維;有人則是依賴邏輯分析和表達的左腦思維。我們從小便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在不同的成長環境和人生經歷中也擁有了獨一無二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往往理所當然地認定某些事實,當出現不被別人認同的情況時,便會以一種“我執”的心態在溝通中與對方產生爭執乃至矛盾衝突。

聆聽是為了理解,讓心和心深入交流。你不必以己度人,也不必費心猜測,你所要了解的是對方的心靈世界。這需要你

做好被對方影響的準備

深入到移情聆聽的階段

。透過有效的移情聆聽,讓對方放下戒備和牴觸,開誠佈公地表達自己,從而得以

瞭解對方真實意圖,為你接下來的溝通應對提供最準確的資訊。

移情聆聽的要訣在於

:同別人交流的時候,你應該睿智、敏感而又頭腦清楚,

跳出個人思維模式及感知的侷限,懷著求同存異的心態像知音一樣聆聽對方的心聲、感受對方情緒。

移情聆聽也不只是單純聚焦在理解對方個別詞句:據統計人際溝通僅有10%透過語言來進行, 30%取決於語調與聲音,其餘60%則得靠肢體語言。所以

在移情聆聽的過程中,不僅要耳到,還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

有效溝通的秘訣,你get到了嗎?

接下來,在理解對方思路和擔憂的前提下進行表達,以爭取對方的理解支援。

溝通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移情聆聽中

透過適時表達對對方的理解和尊重,營造良好的雙贏溝通氛圍

,繼而為自己表達的觀點態度爭取支援認同:

首先,透過複述對方表述,向對方展現自己專心聆聽高度關注的姿態

其次,加入對對方表述的個人解釋,領會對方潛臺詞和溝通的深層次意圖

然後,在迴應中

滲入

個人感覺,體現對對方情緒的感同身受

當你採取這樣的換位思考和感同身受地移情聆聽表達,贏得了對方的理解信任,接下來的溝通就可以著重於表達傳遞自己的意見觀點,在溝通中向對方施加影響力以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當我們在溝通中透過移情聆聽的方式真正做到深入瞭解彼此的時候,分歧就不再是我們交流的障礙,創造性解決方案的大門也會隨之開啟,最終實現得以雙贏的有效溝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