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正宗御膳茶點,藏在皇城根的市井裡

夏天的滾滾熱浪來襲,直撞得人頭昏腦漲,不少人選擇在悶熱的午後來上一杯清茶,消解一天的暑氣,

但飲茶沒有茶點配,就好比喝酒沒有下酒料,吃飯沒有菜一樣索然無味

正宗御膳茶點,藏在皇城根的市井裡

茶點是飲茶之風流行的產物,最早出現在唐朝

,一份清涼爽口的夏季茶點,用相宜時令的食材製作,跟下午茶簡直配一臉!

胡樸安在《中華全國風俗志·儀徵歲時記》載,“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為糕,饋遺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正宗御膳茶點,藏在皇城根的市井裡

夏時的豌豆“百穀之中,最為先登”,如果茶桌上時令茶食豌豆糕一出場,總是不會讓人失望

,口腔裡面充斥著清新的味道,讓人念念不忘。

正宗御膳茶點,藏在皇城根的市井裡

小小豌豆成御膳

豌豆黃最早叫豌豆糕,是山西太原的特色糕類小吃

,在山西的曲沃、侯馬、河津等地又叫做“豆沙糕”或“澄沙糕”,當地人多在夏天食用。

清代初期,豌豆糕傳入北京,便改名叫豌豆黃

,搖身一變成了燕京著名漢族小吃,於是有了“從來食物屬燕京,豌豆黃久著名,紅棗都嵌金居里,十文一塊買黃瓊”之說。

正宗御膳茶點,藏在皇城根的市井裡

在乾隆皇帝早膳中曾有“豌豆黃”一品,但當時在宮中並不吃香,到慈禧太后時,傳小販進宮製作,改良成不加餡心,漸成為清宮廷名點,傳遍全國。

在當時的南京城裡,每至夏至時節,專賣秦淮小吃的生意人就挑著擔子出門賣豌豆糕,

被切成小方塊的豌豆糕,用小銅剷剷上一塊放在清潔碧綠的荷葉上,咬上一口,特別的清香甜潤

正宗御膳茶點,藏在皇城根的市井裡

皇城根下的點心

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

,北海公園仿膳、漪瀾堂賣的是細豌豆黃兒,一般廟會小攤上賣的則是粗豌豆黃兒。

正宗御膳茶點,藏在皇城根的市井裡

宮廷的小吃豌豆黃,精選上好的白豌豆

,剔出雜質癟豆,洗淨燜爛,過細籮,沉澱後,加白糖桂花,每塊豌豆黃兒的邊角再附幾塊金糕,紅黃相襯。

而大眾平時吃的豌豆黃,原料以張家口出產的花豌豆最好

,用沙鍋將豌豆煮爛成泥,加上小棗,澱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顏色淺黃,細膩涼甜,入口即化。

正宗御膳茶點,藏在皇城根的市井裡

皇城根下,最不能錯過的就是每逢農曆初七初八的護國寺廟會,京城最有名的小吃攤販都會拿出各自的絕活,豌豆黃就是其中之一

變身成非遺小吃

據歷史記載,

護國寺廟會自開至閉,約有300餘年的歷史,護國寺的清真小吃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

正宗御膳茶點,藏在皇城根的市井裡

護國寺小吃用老話說“看花容易繡花難”,“十三絕”包含的驢打滾、豌豆黃等十三道冷食

,看起來簡單,實際集合了小吃技藝的大成。

正宗御膳茶點,藏在皇城根的市井裡

技藝看上去樸實簡單,細節處的獨特手法卻直接影響外形與口感

,例如煮豌豆和鹼面,鍋開之後浮沫需要撇淨,否則影響口感,翻炒時一定要用小火,口感會更細膩。

正宗御膳茶點,藏在皇城根的市井裡

2009年,護國寺清真小吃製作技藝列入了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式加入非遺這個大家族,希望名族小吃能早日站上國際舞臺,讓外國人的茶桌上也有中國非遺味。

正宗御膳茶點,藏在皇城根的市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