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人性,起源於食物分享

人性,在孟子那裡指的是人的本性,而在荀子的思想體系中,人性指的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特性。簡單的說,就是人和普通動物的區別。在荀子眼裡,普通動物的特性屬於自然屬性。

人性,起源於食物分享

荀子

自然特性的主要特徵是弱肉強食,巧取豪奪。沒有哪一頭獅子會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一頭餓極了的狼,而狼也不會奢望獅子會主動把自己嘴裡的人分出來給他吃,狼如果想吃獅子嘴裡的肉,他自己會想辦法,吃得到是它的本事,吃不到該它倒黴。這就是自然法則。

但是人並不會這樣。

電視劇《大染坊》中有一個劇情,說主角陳六子在討飯的時候,認識了一個餐廳的廚師,那個廚師經常接濟陳六子。有一個冬天,天特別冷,那個廚師在家吃早餐的時候,突然想起陳六子,於是把自己的麵餅留下一半給陳六子。

電視劇中的這兩個人毫無血緣關係,但那個廚師就是願意把自己嘴裡的食物分一半出來留給陳六子。

這種分享,就是人性的一種表現。在荀子哪裡,這種人性的表現就是人性的起源。是人區別於普通動物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徵。

荀子在《禮論》中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意思就是說,人生下來就有基本的生理需求,最起碼要有食物。想要食物但是又得不到,那就會想辦法四處尋找,如果尋找食物沒有節制,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慾望,那麼人和人之間就會產生紛爭。有紛爭就亂,亂就誰也得不到好處。

戰國三百年,大家你爭我奪,誰得到好處了?天下的人都快死光了!

那就是人失去人性的惡果。

人性,起源於食物分享

人類文明史幾千年,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幾乎每一次戰亂都是為了食物。國君爭奪土地的根本原因,也是為了有更多的經濟收入,收入增加了就不擔心沒有飯吃。國君的糧食越多,經濟實力越雄厚,國民也就越多。

古時候的“鼎”是什麼?其實就是煮牛肉的大鍋。但這口大鍋卻能成為國家的象徵。所謂鼎定天下,就是掌握了天下的經濟大權,所有的糧食都在掌握之中。掌握了這些東西的人就是天下之王。這進一步說明食物對人的重要性。

而有糧食還是第一步,怎麼分配才是關鍵。有糧食留著自己吃,不管百姓的死活,這時候百姓就會起來造反,就要把糧倉砸爛,搶走糧食。反之,百姓就會擁戴,社會就會穩定。

個人意義上的分享上升到國家的層面,就是分配。分配必須講究公平道義。古時的“義”字,上面一個羊,下面一個我,也就是我分羊肉,羊肉分得公平就是義,不公平就是不義。

所以荀子又說: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人生而柔弱,靠一人之力不能抵抗自然災害,因此必須群居。也就是要居住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在社會環境中,人必須自覺地用現實社會的秩序規範來努力的改造自己,使其行為符合社會規範的要求。不符合社會規範要求的人,在人性上是不合格的,這樣的人必然會被社會拋棄。

荀子為什麼說“性惡”?意思是人作為自然界中的動物,他的本性是“壞的”,是弱肉強食的。人要成為社會中的人,就必須努力的學習人類社會的秩序,學習在人類社會中賴以生存的手段,學好了,人就可以用人類的文化、秩序,把自己本性中壞的一面掩蓋住,或者完全去除掉動物惡的一面。簡單點說,人都可以變成好人,但是必須經過學習。

人性,起源於食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