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勸之以學,誘之以祿——淺談中國古代的教育啟蒙,並非淺薄如斯

中國古代文化燦若星河,與其千百年教育所產生的文化傳承效用是須臾不可分離的。

教育乃興邦之本、強國之基,歷朝歷代統治者三令五申,為的就是能夠發揚和繼承這一優良傳統。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國教育正規化的發展和演變,

為後來中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積澱了相當充足的原力。

勸之以學,誘之以祿——淺談中國古代的教育啟蒙,並非淺薄如斯

圖騰

01

圖騰文化教育

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古代的學校的產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孕育、萌芽、成長的過程。

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古代學校的萌芽大致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那時候社會生產有所發展,人們在維持自身和家庭成員的生活之外,逐漸有了勞動產品的剩餘,使得少數人可以在閒暇之餘記錄和創造,這便形成了圖騰早期的姿態和動作。

勸之以學,誘之以祿——淺談中國古代的教育啟蒙,並非淺薄如斯

原始社會

02

春秋孔子私學教授

孔子(公元前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假(zbu,音鄒)邑(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孔子大約在30歲時,在曲阜城北設學舍,開始私人講學。

他招收學生,對年齡不予限制,以個別教學為主,集體講學為輔,有時也在戶外開展教學活動。

勸之以學,誘之以祿——淺談中國古代的教育啟蒙,並非淺薄如斯

孔子授徒

他的私學,產生了社會影響,不僅吸引了平民出身的學生,也吸引了個別貴族學生,他主張“有教無類”,即教育物件不分地區,不分年齡,不分貴族,皆予教學。孔子私學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人才,即所謂的“

學而優則仕”,

為社會事業輸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勸之以學,誘之以祿——淺談中國古代的教育啟蒙,並非淺薄如斯

教學

03

隋代的學校

隋朝初年,統治者為革新政治,扭轉風俗,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注意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廣泛地建立了學校。同時朝廷設立了國子寺,置祭酒,總管全國的學校教育工作,這是我國曆史上設立專門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設定專門的教育長官之開始。

後因隋煬帝對內橫徵暴斂,對外窮兵黷武,致使國內各種矛盾日益激化,“戎馬不息,師徒怠散”,學校教育也隨之衰落下去了。

勸之以學,誘之以祿——淺談中國古代的教育啟蒙,並非淺薄如斯

私學

04

唐代的官學系統

唐代繼承和發展了隋代的學校教育制度,在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文化科學水平發達的基礎上,經過百餘年的經營和發展,學校教育制度已相當完備,在中國和世界學校教育發展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05

宋朝的教育改革

宋初,朝廷過於重梘科舉考試製度,而忽視興建學校培養人才。

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只注重科舉考試而不注重學校教育,就如同不問耕種而只求收穫

,那是不行的。因此在各大學士和文學家的聲討下,宋王朝實施了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使得宋朝的文化教育沒有因此而沒落。

勸之以學,誘之以祿——淺談中國古代的教育啟蒙,並非淺薄如斯

教學

06

元朝的學校制度

元朝的學校,開始於元太宗窩閣臺時期。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元滅金朔,即改金之樞密院為宜神廟,以馮志常為國子學總教,命貴族子弟18人入學。至元世宗忽必烈時期,學校教育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官學體系和教育管理機構。

蒙左國子學的設立旨在發展蒙古族的文化,加速培養蒙古族的人才,顯然是受到全朝女真國子學的啟發,學習內容主要是蒙古文的《通鑑節要》,學生學成精通者,量授官職。

勸之以學,誘之以祿——淺談中國古代的教育啟蒙,並非淺薄如斯

私塾

07

明代的學校

明朝(公元1368- -1644年)是一個重要朝代,歷時277年。明朝官學按其設定可以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大類。中央官學有國子監、中學、武學等。

在國子監學習的學生,通稱為監生。因其入學資格不同,分為“舉監”“貢監”、“廕監”和“例監”。

會試下第舉人入監學習的稱為“舉監“ ;地方府、州、縣學生被選貢到國子監學習,通稱為“貢監”;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勳戚子弟入監學習,稱為“廕監”。

勸之以學,誘之以祿——淺談中國古代的教育啟蒙,並非淺薄如斯

私學

庶民捐資納粟,政府特准許其子弟入監學習,稱為“例監”,亦稱“民生”。從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到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鴉片戰爭為止的近200年間,

清代在進入近代之前的學校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襲明代舊制,亦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