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易地搬遷斬窮根 安居宜居奔小康—巫山縣脫貧攻堅系列資料(四)

“安居”是“樂業”之本,住房問題關係千家萬戶切身利益,對於困難群眾、低收入群體而言,意味著生產生活的基石。異地生態搬遷、危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整治等一系列政策,讓貧困群眾完成了從有居,到安居,再到宜居的歷史轉變,解除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後顧之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主要從易地生態搬遷、住房安全、村容村貌改變三方面展示巫山脫貧攻堅成果。

一、

易地搬遷斬窮根

惡劣的自然條件,落後的基礎設施,一直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大阻礙,由於區位的劣勢,儘管高山地區群眾十分勤勞,但仍然難以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即使解決了溫飽,也只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飽而復飢、溫而復寒”的情況時有發生。針對“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地方,巫山把易地生態扶貧搬遷作為從根本上解決偏遠高寒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斬斷“窮根”的重要途徑,集中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同時加強搬遷後群眾的生產生活保障,讓群眾搬進新房,過上好日子,幫助3。5萬餘人逐步走上了自我發展、脫貧致富的路子。

(一)物件精準嚴把關。

從建卡貧困戶中篩選出符合易地生態扶貧搬遷條件的戶實施搬遷,嚴把搬遷物件關,嚴禁“搬富不搬窮、搬易不搬難”,特別是對那些過去無人問津的深度貧困戶更是高看一等、厚愛一份,落實結對幫扶責任,因戶施策,不離不棄,確保貧困戶“應搬盡搬、願搬盡搬”,實現了搬遷物件精準率100%。

(二)靈活安置配套全。

堅持搬遷安置方式靈活多樣,採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進城進鎮安置、外遷安置四種安置模式,充分依託場鎮周邊、工業園區、鄉村旅遊區,結合鄉村旅遊、特色產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指導農戶根據自身實力選擇適宜的搬遷安置方式,為貧困百姓順利脫貧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集中搬遷安置上,首先向新農村建設重點村傾斜,避免政府重複建設、浪費投資;其次要向城鎮建設拓展區傾斜,以此推進城鎮化建設程序;再次向重點產業發展區傾斜,以便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步伐;最後向文化旅遊重點區域傾斜,使搬遷農戶融入到旅遊產業發展中。同時,整合農業、建設、扶貧、國土、交通、水利、林業、衛生等涉農專案資金,加大對主要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鞏固和改善人居環境,改造穩產高產基本農田,培育農民增收特色產業。

(三)政策及時穩落地。

2017年,巫山縣出臺了《關於紮實推進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和農村危舊房改造工作的意見》,制定了新的搬遷補助標準,加大了深度貧困戶兜底搬遷力度。同時,還出臺了貧困戶搬遷金融扶持辦法,積極與銀行開展合作,聯絡農行、農商行、郵政等多家銀行,簽訂小額信貸協議,免擔保免抵押全貼息政策性貸款貸款1-5萬元,國家政策性資金補助佔建房成本的88%以上。

(四)持續發展是關鍵。

將搬遷貧困戶後續發展、穩定脫貧作為搬遷工作的重中之中,確保每一個搬遷貧困戶有1-2個主導產業。積極組織開展安置地群眾勞動技能培訓,引導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並優先安排其就業。

脫貧攻堅以來,搬遷戶建房總投入1。26億元,縣市以上和社會資金共補助建房款1。1億元,資金補助率88。69%,搬遷人口8680戶31556人。同時累計實施地質災害搬遷避讓3622戶14365人。全縣共建成集中安置點47個,建搬遷安置房210919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控制在25。4平方米。仙橋、柳池、茶園等5個集中安置點已成為搬遷亮點,實施廟堂整村搬遷,恢復森林植被1。5萬餘畝。透過實施易地生態扶貧搬遷,巫山基本形成從高山到低山,從低山到集鎮,從集鎮到縣城的梯度搬遷格局,有的貧困群眾直接搬遷到城鎮居住,實現了農民向市民的轉變,改善了城鄉二元結構。

李宗天以前居住在金坪鄉大紅村山上,全家經濟來源全靠傳統的農業作物,一年下來,經濟收入不足1。2萬元。搬遷至騾坪鎮茶園村安置點後,種植了2畝多茶園,還能就近務工,年收入翻了一番多,達到了3萬元左右。

易地搬遷斬窮根 安居宜居奔小康—巫山縣脫貧攻堅系列資料(四)

圖1:三溪鄉雙龍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二、消危改舊保安居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基礎之一。巫山是重慶市的農業大縣,又是三峽工程建設重慶庫區首淹首遷縣,地處屬我國18個連片貧困區之一的大巴山區,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很多農房已不能滿足正常居住需求,特別是D級農村危房已整體出現險情,時刻危及廣大農村危房住戶生命財產安全,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儘快消除D級農村危房,刻不容緩,意義重大。巫山在實踐中摸索出“上級資金+對口幫扶資金+東西協作幫扶資金+農民自籌”的多元資金拼盤機制,共爭取危房改造、大美示範片、美麗宜居村莊、舊房整治提升等專案資金共計約2。3億元,全力推進住房安全保障工作。

(一)全面改造消危房。

脫貧攻堅以來,巫山縣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存量危房反覆多次開展全覆蓋、拉網式排查,按照《農村危險房屋鑑定技術導則(試行)》鑑定程式,完成對全縣14。5萬戶農戶房屋鑑定,同時在房屋顯著位置張貼《住房安全等級明白卡》,實現房屋質量安全等級掛牌公示全覆蓋。

透過大資料資訊比對,及時掌握更新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四類重點物件人員基本資訊,建立四類重點物件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精準鎖定物件,做到逐戶摸排、因戶施策、逐戶保障。透過“鑑定安全、改造安全和保障安全”等方式,全面完成全縣24632戶建卡貧困住房安全保障再核驗、再排查,確保“發現一戶、保障一戶、消除一戶”。

累計消除危房31633戶,其中消除貧困戶C級危房4062戶、D級危房5596戶,消除非貧困戶C級危房8039戶、D級危房13936戶,實現農村危房動態清零,真正實現了“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成功透過脫貧攻堅國家驗收、普查和質量抽查,貧困戶住房安全保障取得決定性進展。

(二)提升品質整舊房。

針對安全等級為B級的夯實生土牆和老舊磚房,遵循“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重點整治牆體、屋頂和排水溝,著力實現“排危加固、消除隱患、居住安全”的整治目標。已累計完成10540戶舊房整治提升,佔重慶市住建委下達任務的130%以上。農村舊房整治提升讓脫貧成色更足。

(三)規範隊伍強基礎。

持續開展農村建築工匠培訓,累計培訓農村建築工匠511名,進一步提升農村建築工匠水平,從源頭上規範農村工匠隊伍的管理和農房建設行為,為全縣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提高了參訓學員的就業能力,促進農村建築工匠穩定就業與增收,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雙龍鎮北平村“石上生花”景區,此前的村民住戶多以老舊房屋為主。自農村舊房整治提升行動以來,該村以“原貌整治、文化保護”為標準,透過個性設計將舊房進行統一改造,如今青瓦、黃牆、木窗、木籬的巴渝民居風貌正在形成。

依託景區基礎設施和農村舊房整治提升契機,北平村正統一規劃打造巫山巴渝特色民俗集中區,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與落戶旅遊企業合作,帶動特色鄉村旅遊發展,未來村民家門口就能吃上旅遊飯。

三、整治環境促宜居

巫山縣始終堅持“以點帶面,以面帶全,示範帶動”,助推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切實實現了農村環境大變樣,山青水綠村莊美。

(一)山綠水活環境美。

脫貧攻堅以來,全縣新建、整修158個村便民服務中心,增添垃圾收運點900餘處。累計實施農村戶廁改造10。7萬戶,改造公廁64座,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6。19%。全面推行“河長制”“林長制”,著力保護生態環境,讓群眾主動參與監督管理,讓山綠起來,水活起來,環境美起來。

易地搬遷斬窮根 安居宜居奔小康—巫山縣脫貧攻堅系列資料(四)

圖2:巫山縣紅椿鄉宜居新農村

(二)移風易俗樹新風。

開展“三清一改”行動,推廣“三定三勤三看四個一”衛生習慣,從源頭減少垃圾亂丟亂扔、柴草亂堆亂積、農機具亂停亂放、汙水亂潑亂倒、牆壁亂塗亂畫、“小廣告”亂貼亂寫、畜禽亂撒亂跑、糞汙隨地排放等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現象和不文明行為,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讓乾淨整潔成為群眾的自覺行為。

(三)美麗宜居新風貌。

強化公共空間整治,突出抓好“淨化、綠化、亮化、美化、文化”等,實施改廚、改廁、改房周環境“三改”9245戶,建成大美鄉村市級示範片2個、美麗宜居村莊10個。此外,特色小城鎮建設、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髮展、深度貧困鄉鎮鄉村振興示範點建設等“組合拳”也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增添了一道道靚麗的色彩,繪出了農村天地的大美圖景,成就了巫山農村脫貧致富嶄新的風貌。

洛陽村位於巫山縣抱龍鎮南部,東鄰紫鵝村,西與湖北建始縣接壤。最低海拔270米,最高海拔1050米,落差較大。全村有貧困戶80戶294人。2015年以來,洛陽村把“建設鄉風文明”作為主要抓手,以“實施場鎮美化工程”“弘揚鄉規民約”為載體,透過“懲治規範”“獎勵評比”系列活動,實現精神扶貧。

如今走進洛陽村,家家戶戶屋前房後被打掃得乾乾淨淨,門上高高懸掛的大紅燈籠,一幅幅宣傳美好生活的對聯張貼在門框上,處處呈現出節日的氛圍。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洛陽村一改過去髒亂差的形象,在村舍之間安裝太陽能路燈58盞,全方位清理了牆壁街道的“牛皮癬”,駐村工作隊為老百姓家家戶戶免費建設花臺,種植花草,美化環境。還免費為150戶村民掛起紅燈籠,請縣書畫家協會為老百姓書寫張貼關於鄉風文明、脫貧攻堅等內容的對聯,潛移默化的營造脫貧氛圍,既渲染了年味氛圍,又提高百姓對政策的知曉率。

拆危房,整舊房,建新房,暖心房。一幢幢新建的房屋在山野鄉間矗立,舒適的房屋不僅裝滿了脫貧攻堅政策的陽光雨露,更裝滿了老百姓對未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