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北京冬奧會食堂1張“逆天”照片曝光,戳穿殘酷的現實

01

前段時間,北京冬奧會的智慧食堂火了。知道的在吃飯,不知道的還以為在拍科幻片。

北京冬奧會食堂1張“逆天”照片曝光,戳穿殘酷的現實

做漢堡、炸薯條、煮餃子、涮麻辣燙、炒中式菜、做拉花咖啡……

這些居然都是由機器人完成的,而且效率極高。

加熱麵包、煎肉餅、配生菜和醬汁、包裝,只需要20秒,一個新鮮熱乎的漢堡就能出爐。

北京冬奧會食堂1張“逆天”照片曝光,戳穿殘酷的現實

(圖片來源:中新網)

可以自己大炒特炒的智慧炒鍋,製作幹炒牛河、辣子雞丁、蒜蓉西藍花、土豆絲都不在話下。

北京冬奧會食堂1張“逆天”照片曝光,戳穿殘酷的現實

(圖片來源:新華社)

更誇張的是,機器人一次備料可以連續製作300份,

對人類廚師來說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菜炒好了,就是更加賽博朋克的“天上掉餡餅”環節。

被烹飪好的菜餚,會自動裝盤,並透過空中軌道和小車,將菜運送到相應的餐桌上方。

北京冬奧會食堂1張“逆天”照片曝光,戳穿殘酷的現實

(圖片來源:新華社)

整個過程有如行雲流水,簡直就是強迫症的福音。

用完餐,還可以來杯小酒,酷炫的機械臂調酒機,一秒把人帶入了科幻電影中。

北京冬奧會食堂1張“逆天”照片曝光,戳穿殘酷的現實

(圖片來源:新華社)

這才是真正的無人餐廳,傳菜員、大廚、服務員、收銀員的工作,統統都被機器人承包了,實現了自動化。

看了北京冬奧會的智慧餐廳,我才知道:數字化、智慧化時代的到來,註定會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

這個時代,會利用數字化趨勢、不斷為自己賦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北京冬奧會食堂1張“逆天”照片曝光,戳穿殘酷的現實

02

前段時間,深圳一個90後小夥上了熱搜。

他開了一家24小時快餐廳,使用智慧炒菜機器人,居然能做到一週收入10萬元。

北京冬奧會食堂1張“逆天”照片曝光,戳穿殘酷的現實

他不會炒菜,也不想請廚師,卻懂得利用數字化趨勢,做成了比其他餐廳更好的效果。

他的炒菜機器人有兩種,一種是大鍋滾筒式,一次性可以出十幾份菜。

北京冬奧會食堂1張“逆天”照片曝光,戳穿殘酷的現實

另外一種是智慧機器人,一共有9個爐頭,一次性可以出9份菜。

北京冬奧會食堂1張“逆天”照片曝光,戳穿殘酷的現實

菌菇炒雞肉、乾鍋千葉豆腐、榨菜肉絲、醉排骨、紅燒茄子煲……

北京冬奧會食堂1張“逆天”照片曝光,戳穿殘酷的現實

只要按下按鈕,就可以自動炒出一盤盤美味的菜餚。

有些廚師的情緒會影響菜的口感,但機器人就不會,機器人炒出的菜品一直很穩定。

而且機器人還不用休息,可以做到24小時不間歇營業。

透過炒菜機器人,他的餐廳既提高了標準化程度,也提升了口味的穩定性。

北京冬奧會食堂1張“逆天”照片曝光,戳穿殘酷的現實

可見,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使得一切事物都在實時實地永不停頓地發生著變化,不管是從生活方式還是到商業模式。

這邊有人利用數字化標準化變現,而另一邊,還有人將自己的日常工作進行了自動化,成為“摸魚大神”。

最近看到一個帖子,發帖人稱,他在一家中型律師事務所工作,每天工作8小時。

具體內容就是處理審判的數字資料,比如照片、判決書、各種文件等,上傳到雲伺服器儲存的機械工作。

他很快發現工作重複、枯燥、乏味,並且所做的操作毫無意義。

瞬間覺得自己和鹹魚簡直沒什麼區別,失去了工作興趣。

於是,他萌生了使用自動化的想法:活,可以不幹,錢,照拿。

他就寫了一個自動化指令碼,程式碼還是在谷歌搜尋到的。

透過這個指令碼,那些重複、枯燥、無意義的數字化業務,通通都可以讓電腦自己完成。

而他,只要將寶貴的時間花在打遊戲、睡覺、喝咖啡上,輕輕鬆鬆拿著年薪56萬的工資。

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裡,他的實際工作只有10分鐘,用來檢視日誌,其他皆由自動化指令碼完成。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技術革命的衝擊,幾乎覆蓋了所有組織,而作為個體不可能對此視若無睹,站在原地無動於衷。

作為個體,只有不斷實現新的價值,才能適應這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更好地生存下去。

03

數字化時代,很多傳統行業慢慢消失,人被人工智慧取代的機率越來越大。

2條建議,送給想要適應並跟上數字化時代步伐的你:

①避免自己被標準化。

大規模數字化之後,越來越多的行業流程可以被標準化。什麼是標準化?

最典型的就是麥當勞員工操作手冊,裡面全部是一條一條精細到嚴苛的規定:

可口可樂溫度保持在攝氏4度;

牛肉餅成分比例是83%牛肩肉和17%五花肉,脂肪含量不能超過19%;

牛肉攪碎後,一律做成直徑95。8毫米、厚度5。65毫米、重量47。32克的肉餅。

數字平臺這種企業組織模式的普及,將整個社會標準化的程序加速了。

最近這20多年,像電商、社交、出行、外賣、快遞這些服務業都在逐漸被平臺標準化。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勞動者,感到被異化成流程中的“工具人”。

那些低技能工作崗位,會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直接取代。

數字化時代裹挾著我們前行,是時候停下來想一想:

未來幾十年,到底什麼樣的能力,是最能對抗變化,歷久彌新的呢?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有六種技能:

設計感、故事感、交響力、共情能力、娛樂感、意義感。

我們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能力,磨鍊非標準化的技能、尋找非標準化的賽道,才能讓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

04

②重構自己的認知結構。

陳春花教授在《價值共生》這本書中寫道:

現在的社會一切都在迭代、持續不斷的最佳化甚至顛覆中,人們需要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才能適應這個數字化時代。

過去的經驗以及思維,已經不能滿足我們判斷未來的要求。

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為自己賦能,更能適應這個數字時代,在這個變化的時代保持平衡。

知識是動詞,不是名詞,持續學習才是不被淘汰的關鍵。

擁有智慧的人,會充分獲取資料,將其加工為資訊,形成認知並落實到行動中,這就是知識流動鏈。

真正擁有知識,我們就會擁有辨別力,會提升認知,會主動改變自己,也會迎接挑戰。

我們會變得更加開放、包容,也更有活力,這些都會幫助我們成為更有價值的個體。

唯有能夠有效學習、有效掌握知識,並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人,才能夠迎接時代的挑戰,最終脫穎而出。

我特別喜歡《價值共生》中的最後一句話:

“當海浪拍岸時,岩石不會有什麼傷害,卻被雕塑成美麗的形狀。

數字技術就是這海浪,而你要做的,就是成為這塊岩石。

願我們都能成為這塊岩石。

共勉。

作者:小椰子,人生必須活得swag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