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無法忍受聲響,大黃魚為何如此“嬌氣”?

一網能捕撈到數千斤的野生大黃魚,是舟山眾多漁民幾十年未見的光景。但在

20世紀中下旬,舟山漁場的大黃魚捕撈年產量最高一度達到16。81萬噸,隨便一網便能捕撈到上千斤的野生大黃魚。難以想象,

究竟是什麼方法,一次效能夠捕到這麼多的大黃魚?

無法忍受聲響,大黃魚為何如此“嬌氣”?

有經驗的老漁民都知道,

這個方法就是敲梆——也就是敲罟作業,利用敲打竹板發出的聲音,使大黃魚受到震擊,喪失行動能力,從而達到輕鬆捕撈的目的。

為什麼利用聲音震擊大黃魚,會對其造成如此大的影響,甚至使其昏死過去?大黃魚竟是如此“嬌氣”的魚種嗎?

無法忍受聲響,大黃魚為何如此“嬌氣”?

這是大黃魚以及其所屬的石首魚科獨特的身體構造決定的。明代詩文作家屠本畯,在其所撰寫的《海味索引》中寫道:

“黃魚,謂之石首,腦中藏二白石子,故名。”解釋了

大黃魚被稱作石首魚,是因為頭骨內有兩塊塊狀的白色石子——魚腦石

;其作用是像雷達一樣接收和探測聲音,以及控制魚身的平衡。而進行敲罟作業時,一次往往是有幾十條漁船出動,將目標大黃魚圍在一個圈子裡,隨後一起敲擊竹板發出響聲,讓石首魚頭骨中的兩枚耳石產生共振。在水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更快、也更響,這對聽覺靈敏的黃花魚來說是難以忍受的。受到敲竹板的響聲影響的黃花魚,輕則逃竄,再被事先佈置好的捕撈網捕獲;重則當場被震昏、震死。因此每次敲罟作業,都不難見到大面積腹部朝上,半死不活地漂在海面上的黃花魚。

無法忍受聲響,大黃魚為何如此“嬌氣”?

敲罟這一傳統捕撈作業方式,原本只在廣東、臺灣的小範圍內流傳,由於其極高的捕撈效率和極低的成本,引起了福建、浙江等地漁民的大力效仿。但這種捕撈方式不論魚的長幼,甚至連同待產卵的親魚也會一同傷害,

短短數年內產量雖然大幅提高,同時也埋下了後續幾年黃魚資源迅速枯竭的惡果。

此後呂四、舟山等地,再很難見到漁汛,大黃魚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

無法忍受聲響,大黃魚為何如此“嬌氣”?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古訓早已有之。大黃魚生命週期長、性成熟期晚、破壞後難以恢復,近幾年的放流和保護成果顯著,再次見到大量的野生大黃魚固然喜人;但我們也需將目光放長遠,

堅持科學、可持續的漁業資源捕撈方式

。保護大黃魚漁業資源,造福野生大黃魚,也是在造福我們的子孫後代。

圖源網路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