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何用60分鐘讀完一本書?

先問大家幾個問題,看看大家身上是否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1、下班回家想要學習卻沒時間讀書,我們會想,聽人講書總能有所提高;

2、聽取課程想記筆記卻不願意動筆,我們會想,先拍下來回去再做整理;

3、看見乾貨想要吸收卻沒耐心閱讀,我們會想,點贊收藏有空再來研究。

長此以往,我們聽了很多隻記得名字的書籍,拍了很多再也沒有開啟過的PPT照片,收藏了很多隻看過標題的乾貨內容……

漸漸地,我們用聽書代替了閱讀,用拍照代替了筆記,用點贊代替了學習。在“假努力”的套路中,欺騙大腦讓自己認為我們還在努力變好。

如果這些問題能讓大家有些許共鳴,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怎麼解決這種”假努力“。

以往面對各種執行力問題時,我們習慣於將責任歸咎於”自律“。一但我們管不好自己,就覺得是不夠自律。“自律”大哥著實挺慘,總在為各種問題背鍋。

其實,不自律是結果,並非原因!“假努力”的癥結,是方法不對導致的門檻太高,是我們習慣性把閱讀、筆記、學習,想得太難了!

我們潛意識中習慣將難的事情往後推,試圖用整塊時間+美好心情,創造天時地利人和的合適時機。

遺憾的是,從小老師都在教我們怎麼認字,卻沒告訴我們怎麼閱讀,缺少方法指導的閱讀,成為了一個枯燥乏味的宏大工程。就會導致機會遙遙無期,拖延日復一日。

其實,用對了方法,不用一個月,不用一星期,只要60分鐘,我們就能讀完一本書!

如果讀書可以成為1小時的低門檻行為,就能大幅度降低潛意識的畏難情緒,執行力自然提高,”假努力“迎刃而解!

【一、你的閱讀速度有多快?】

一群人同樣讀一本書,為什麼速度差異很大?有的人一分鐘能讀三五頁,有的人一分鐘只能讀幾百字。

分享過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著自測一下閱讀速度。

找出三本不同型別的書籍,通俗易懂的小故事,需要思考的工具書,相對晦澀的文史書。每本書節選3頁內容進行計時閱讀,最後得出的平均值就是我們相對客觀的閱讀速度。

其實,閱讀速度差異的核心原因是“視野寬度”。寬度不夠,速度自然上不來。

常見讀書方法基本分為逐字、逐詞、逐句、逐行,每次看到的內容不同,閱讀速度就會不同。

我們一起看下這張圖,感受下不同閱讀方式的速度差異:

如何用60分鐘讀完一本書?

閱讀速度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逐句閱讀的速度遠高於逐字逐詞。

我們可能認為,道理講起來容易,逐句閱讀肯定對詞彙儲備和頭腦反應要求很高,屬於”最強大腦“這類天賦範疇的東西。說了做不到,說出來有什麼意思!

【二、一目十行,人人都能做到!】

1、逐字閱讀。顧名思義,一個字一個字的讀,通常習慣在腦海中默唸。

受到默唸速度的瓶頸限制,一分鐘只能讀上三五百字,一本30萬字的書,考慮到現實幹擾,基本需要要12~24個小時才能讀完,一天讀1小時,基本需要大半個月。

2、逐詞閱讀。是逐字閱讀的升級版,隨著閱讀量的提升,詞彙量的增大,逐詞升級成逐句,閱讀速度也會更快。

逐詞閱讀後,一分鐘基本能上升到千字左右,30萬字的書還是需要5~10個小時才能讀完,一天一小時,基本需要一週。

3、逐行閱讀。在捕捉關鍵詞的基礎上,會選擇性忽略不符合閱讀目的相對不重要的內容,透過關鍵詞+腦補聯想的方式,實現快速閱讀。

逐漸熟練後,還能從跨詞向跨行升級,一分鐘基本能提高到3000~5000字,30萬字的書只要1~2個小時就能讀完。

我們可以看到,制約我們閱讀速度的,除了詞彙量儲備和頭腦反應外,更多是因為閱讀習慣!只要用對了方法,糾正了習慣,人人都能做到一目十行!

那麼問題來了,跨詞跨行就意味著選擇性閱讀,會不會囫圇吞棗忙著翻頁最後翻了個寂寞?

如果只是為了“讀完”盲目追求閱讀速度,必然出現這個結果。那要怎麼做,才能讀得快還能記得牢呢?

【三、用對方法,60分鐘速讀也能又快又好!】

生活中有些場景下,我們閱讀速度會比平時快很多。

例如在書店選書的時候,我們站著快速翻看十幾分鍾,就會對這本書大概講了什麼,對我有沒有用,是否需要購買有所判斷。還有在考場上突擊複習要點的時候,我們能在幾分鐘內從教材中快速找到關鍵點,一目十行完成閱讀。

這兩個場景都有四個相同的關鍵特徵:

一是有時間錨定,需要快速完成閱讀;

二是會高度專注,不會受到外界干擾;

三是都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尋找答案;

四是在跳著速讀,有選擇性捕捉重點。

所以,當我們將這四個特徵遷移到日常閱讀中,閱讀速讀就會出現指數級提升!

1、時間錨定。按照《刻意練習》一書中的練習方法,我們進行1小時計時,明確這是高速閱讀專屬時間。我們要帶著“快速閱讀且越讀越快”的任務進行讀書,完成鬆散到緊張的模式切換。

2、高度專注。按照《心流》一書中的最佳狀態體驗,我們可以在這1小時內隔絕外界干擾,把手機放到臥室,把桌面清理乾淨,播放舒適的白噪音背景音樂,享受專注速讀帶給我們的心流體驗。

3、帶著問題。讀書前我們可以在樊登、有書、豆瓣等平臺預先了解書籍梗概內容,結合書籍封面目錄序言和個人工作生活經歷,提出3~5個問題,帶著問題有目的性的開始閱讀。

4、跳著速讀。我們採取“1+3豎式閱讀法”,將眼神從橫掃變為豎掃,從逐詞逐行升級到跨詞跨行,大幅提升“視野寬度”。利用我們神奇的腦補功能自動聯想缺失部分內容,實現速讀不影響理解的效果。

為了避免過度追求閱讀速度忽略閱讀質量,我們要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形成“1個主題+3個要點”的提煉,除了小說、傳記、教輔書等特殊類目,大多數書籍都能將主要內容歸納成3個要點。

按照以上四個方法進行一段時間刻意練習後,我們就能清晰感受到每次一小時讀完的頁數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直到一小時讀完一本書!

因為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我們還能兼顧好速度和質量,不會遺漏書中的精華要點,實現魚和熊掌兼得的理想效果。有關“帶著問題”閱讀的重要性,我再做一下展開。

我們回想下初高中的閱讀理解題目,如果我們先讀文章、再做題目,很容易出現頭腦空白回答不上,往往我們需要進行二次閱讀,很影響效率。

核心原因就在於第一遍閱讀時,沒有帶著問題和目的,只是雨露均霑地讀下來,就會順其自然地沒記住。

如果我們先看了問題,再看文章,就會有選擇性的挑重點跳著讀,著重盯著能回答問題的內容,實現了又快又好的目標。

以我們4月份共讀書單樊登老師的《讀懂一本書》為例,讀完這本書後,我們可以知道書中主要講了7方面內容:

1、為什麼講書是讀懂書最好的方式?

2、樊登是怎麼一步步走上講書之路的?

3、樊登選書的標準是什麼?

4、樊登讀書的方法是什麼?

5、講書稿要怎麼組織?

6、思維導圖要怎麼繪製?

7、講書前要做哪些準備?

相信參與共讀的朋友已經讀完一定章節了,那麼我們試著問一下自己,這些問題我們能不用看書直接給出答案麼?相信不少朋友會陷入”我記得好像是……但是又想不起具體內容“的狀態,大多還要翻書復讀輔助回憶才能給出答案,這就是沒有帶著問題閱讀的典型表現。讀得慢不說,更要命的,是記不牢!

那麼大家可能會問,我不讀完,我怎麼知道會有哪些問題?這就回歸到前面說過的,做好準備工作比上來直接讀書更有意義,也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預先查資料、看目錄、提問題,才會讓閱讀事半功倍!

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帶著問題閱讀,帶著問題才是確保專注、提高速度的核心!

帶著問題,才會讓我們不分心、更專注!

帶著問題,才會讓我們挑重點、跳著讀!

帶著問題,才會讓我們看得快、記得牢!

以上就是我要分享快速閱讀的全部內容,還想了解更多細節,建議可以閱讀下劉主編寫的《高效閱讀》,會有更多具體內容的展開。

瞭解完這部分後,大家可能還會有不少疑問:

”快速閱讀“和樊登”閱讀不求快“相悖,究竟該聽誰的?

”帶著問題“和樊登”帶著目的會減少大腦摩擦“相悖,究竟該聽誰的?

讀書到底該不該劃線?如果劃線,和樊登”閱讀儘量少劃重點“相悖,究竟該聽誰的?

如果劃線,怎樣劃線才能做到既不耽誤閱讀進度同時兼顧便於回憶檢索?

1個主題+3個要點該怎麼提煉?

讀書筆記該怎麼記?

……

如果還有機會,我再和大家分享筆記、拆書方面的心得體會。希望我分享的內容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