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在生產力極度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從懵懂的生命繁衍和氏族敬祖養老的儀式活動中,

孕育了最早的孝道思想

。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到夏、商時期,逐漸形成了以祭祀祖先和善事父母為核心內涵的孝道思想。

至西周時期,周天子透過祭祀活動,將祭祀祖先、宗法制度、政治制度與孝合而為一,在不斷推行孝德教化的程序中,

家庭倫理逐漸與政治倫理、社會倫理相融合,

進而促進了孝道思想在全社會的廣泛傳播,營造了敬老尊賢的良好風尚。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爭霸、群雄逐鹿、百姓流離,諸子百家紛紛推行自己的學說,孔子、孟子、曾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儒家大力宣揚恢復西周禮制的同時,

對孝道思想作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創立了體系完備的儒家孝悌倫理。

一、以孝治天下的統治方略

宋代是中國古代孝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之一,因維護統治的需要,宋代統治階層確立“以孝治天下”為統治方略,將孝悌思想納入統治秩序之中,

“孝”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所遵循的基本行為規範

,也是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宋代帝王在日常生活中奉行家孝和國孝合一

,為萬方臣民之表率。在家孝方面:孝敬父母、敦睦兄弟、繁衍子嗣、述祖繼志等等;國孝方面:勤於政務,關注民生,恩服天下,威加四海。《宋史》記載太祖,讚揚宋太祖性情仁孝,在弟弟生病之時,能夠屈尊前往探望,並親自灸艾,

以示兄弟和睦、骨肉相親、同甘共苦的孝悌之情。

宋仁宗雖然不是章獻明肅太后親生,但太后護佑仁宗是極盡周全的。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仁宗年幼之時,章獻明肅太后極為注重對其孝悌品德和有益於國家政治方面的培養,同樣,

仁宗孝敬太后也是聞名天下的,

事以太后為先。隆佑太后對宋高宗有護佑之功,宋高宗孝奉隆佑太后也極盡心意,衣食住行,以太后為要,太后病重,高宗日益侍疾。

宋孝宗亦非高宗親子,然其侍奉高宗也極為精心,當高宗病重之日,孝宗多次侍疾床前,

甚至因侍疾而推遲上朝和罷朝,

高宗去世後,孝宗下詔要為高宗穿三年孝服,改內殿聽政,臣僚多次勸說無果,《宋史》評價宋孝宗之“孝”是當之無愧的,雖非高宗親子卻勝過親子,赤誠至孝之心實在難得。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宋代帝王以身作則躬親孝道,在具體社會實踐中,提倡冠冕百行莫大於孝,

修身齊家以孝悌為先,

把孝的品德作為推舉、考量官員的最主要標準。如:張師德即曾因“孝謹有家法”而受推薦,被擢用。明令在職的文武官員子弟有父亡兄歿未滿百日的,不得上任。

朝廷還制定孝的法律法規,形成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常態和生活常態,並嚴懲不孝的行為。各級官員還有發現、表彰孝德孝行,樹立孝德模範和察舉孝廉之責,

對高壽的老人予以特殊的關照和優待。

《孝經》的宣講、註疏、刊刻在各個層面流行,孝悌也是科舉考試中緊要的內容之一。此外,宋代的各級各類祭祀活動,也成為國家崇孝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二、官私結合的學校孝德教育

中國古代的學校孝德教育歷史悠久,早在西周時期,

周天子就把學校的孝德教育作為宣揚和傳播孝道思想的重要途徑。

宋代官方教育機構,如太學,家庭家族教育機構,如私塾,以及嶽麓書院等書院教育機構,繼承傳統,也透過講學和祭祀的形式,傳播孝德孝行。由此看來,具備孝悌品德是宋代學生入學的必要條件,在學生的經典教科書中,《孝經》是必授和必學的。

三、家訓、鄉規民約、詩文小說中的孝德教育

宋代文人還透過制定家訓、鄉規民約、撰寫詩文等方法宣揚孝悌思想。宋代家訓影響較大的有:

司馬光《家範》、范仲淹《給諸子書》

、袁採《袁氏世範》、賈昌朝《戒子孫》、陸游《放翁家訓》。鄉規民約是民間自願組織制定、透過公約的形式相互砥礪、勸勉、監督、彰善糾錯。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宋代呂大鈞制定的《呂氏鄉約》是我國最早的鄉規民約,

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為四大宗旨,

對修身立業、事長上、父兄、教子弟、御童僕、睦親故等等,涉及鄉民日常生活的種種事宜進行規範。

范仲淹《義莊規矩》,內容包括同宗族各方日常的衣食和為官家居者的米絹供給,

婚嫁喪葬的費用撥付,

對貧窮親戚的賙濟等等。勸孝詩文、小說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藝術形式傳播忠孝思想,使民眾透過誦讀或聽他人誦讀、講解,受到教育。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宋代代表性的勸孝詩文有《公孫孝子》、蘇軾《並寄諸子侄》、趙與泌《勸孝詩》、邵雍《邵康節先生孝父母三十二章》《孝悌歌十章》、梅堯臣《贈陳孝子庸》、楊蟠《贈仰孝子》、林同《孝詩》。志怪小說集《夷堅志》,講

述諸多孝子孝女的故事和對不孝之人罪行的懲罰

,從正、反兩個方面警醒世人奉行孝道的重要性。

四、孝義典範的孝德教育

宋代政府為大力旌表、樹立孝義典範,強化孝德教育。據《宋史·孝義傳》記載,

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表彰的孝子、孝女等數百餘人

,他們因孝行感天動地,或現祥瑞、或科考及第、或賜衣帛、或擢升為官、或樹孝坊。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宋代朝廷還大肆褒揚、追封前代孝子孝女典型

,敕建廟觀,繪圖造像,供奉祭祀,敦化風俗。如東周齊地女子顏文姜的故事,她婚後喪夫,勤苦奉孝公婆,她遠道取水感動神靈,使靈泉生於室內。熙寧八年(1075年),宋神宗下詔書,敕封顏文姜為順德夫人,並多次對顏文姜廟進行整修和擴建。

又如曹娥,東漢孝女,上虞人,

其孝行感動鄉里。

其事蹟記載於《後漢書·列女傳》。元佑八年(1093年),宋哲宗為曹娥敕建正殿,大觀四年(1110年),宋徽宗敕封靈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年)加封昭順,淳佑六年(1246年)敕封純懿夫人。至南宋,曹娥也多次受到誥封。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孝於親者必忠於君”,民族矛盾激烈之際,

朝廷透過對孝的推崇和普及,

教化百姓,以孝作忠,盡君報國。河南洛陽北宋張君墓石棺、鞏縣宋墓石棺、河南洛寧樂重進畫像石棺、山西壺關下好牢村宋墓等都刻有孝女曹娥影象。

五、樂舞百戲演出中的孝德教育

古人特別強調樂舞的教化作用。宋代瓦舍勾欄中的各色伎藝人,透過說唱、演唱、舞蹈、雜劇,激發人們感受忠孝節義、辯明是非善惡之心。

雜劇《目連救母》是民間最受歡迎的佛教故事之一,

講述目連拯救母親出地獄,雖歷經艱辛,終得成功的故事。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雜劇《董永遇仙傳》,講述東漢時期孝子董永,賣身為傭,換錢葬父,

其孝行感動了天帝和朝廷

,最後改變命運的故事。雜劇《中興名將傳》以南宋抗金將領岳飛等為物件,傳遞盡忠報國的孝道思想。詩文描述了演員們栩栩如生的表演而呈現的強烈藝術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除了城市瓦舍勾欄演出之外,

鄉村藝人走街串戶的說唱表演也成為鄉村民眾接受忠孝節義思想的主要途徑。

《後漢書·蔡邕列傳》記載有蔡邕孝奉病重的母親,日夜守候,衣帶不解,母親去世後,廬於冢側,動靜以禮。其至誠至孝的品行,感天動地,進而出現菟馴擾其室傍和木生連理的奇觀。蔡邕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人多贊其高義。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六、宗教和民間節日的孝德教育

宋代統治者奉行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宗教政策,使得佛教、道教的發展更為世俗化,

佛教節日、道教節日與我國的傳統民俗節日漸相融合,

獲取了龐大的信眾支援。如: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也是人們懷念先祖、表達孝思的節日,是佛教、道教和民間的共同節日。

人們除了家庭家族的祭祀外,還到寺廟、宮觀裡燒香祈福,或者請僧尼、道士到家中來誦經做法事。為適應、滿足人們的需求,

佛教和道教宣善宣孝經文進一步通俗化,

與俗講活動相輔相成。如:《父母恩重經》,內容感人,通俗易懂,廣為普通百姓讀誦書寫。

淺析宋代社會孝悌思想的流行,以及孝悌思想的體現

重慶大足寶頂山宋代石雕《父母恩重經變相》就是宣揚孝道思想,

歌頌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子女的藝術傑作。

文獻史籍中也有大量記載,七月十五這一宗教和民俗合一的節日裡,從宮廷到鄉村,宋代人們舉行的各種祭祀、祈福活動,因而,人們受到的教育和心靈的感染也是潛移默化的。

七、總結

孝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中國古代聖賢之道。歷代統治階級都非常注重將孝道思想作為完善政治體制、推進經濟建設、保持家族興旺、維護社會穩定等等各方面和諧發展的重中之重,

使得孝道思想深深融入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

成為中華民族歷史傳承最悠長、最具生命力、最深入人心的中國精神,也是中國古代藝術創作產生持久、強烈藝術感染力的直接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