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導演、漢學家、法國人……他是華東師大中文系寶藏老師!

原標題:導演、漢學家、法國人……他是華東師大中文系寶藏老師! 來源:上觀新聞

就在今年暑假

勞倫斯·奧利弗獎名劇《黑鳥》

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舞臺

再次復排上演

但很少有人想到

這部劇的復排導演

是一個有地道中文名字的法國人

盧逸凡

並且說一口地道的中文

他是

華東師大中國語言文學系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

教研室的副研究員

盧逸凡,來自法國,法語名字是ivan ruviditch。畢業於巴黎第七大學的他,求學工作期間在中國生活了十餘年,曾在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從事文化交流工作,曾任上海師大人文學院副教授,並在2019年獲得上海市人民政府“白玉蘭紀念獎”。

4分鐘瞭解漢學家&藝術家

雙重身份,漢學家的話劇導演之路

漢學家是盧逸凡最重要的名片,在華期間,盧逸凡在華東師範大學外語系、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等單位就職,以學者身份促進中法之間的學術交流,推進上海高校與法國高校的各類合作專案。

▲ 盧逸凡與華東師大中文系學生討論

2019年,他加入華東師大中文系,成為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教研室的一名外籍教師,參與了華師大中文系與德國哥廷根大學世界文學專業交流專案,為德國留學生開授中國文學課。“我希望從海外漢學的維度來跟大家交流古典詩詞,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除了漢學家之外,盧逸凡還有個“隱藏”的身份——導演。在上海師大教書時,盧逸凡牽頭建立了一個國際戲劇工作室,吸納大學生和社會人士中的戲劇愛好者,為他們提供專業的舞臺指導,排演文學性和藝術性比較強的劇本。

2018年,他與該戲劇工作室的主要成員聯合創辦了專業的藝術性戲劇創制平臺——元劇場。今年,盧逸凡也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合作,作為復排導演,執導了當代劇目《黑鳥》,演出備受好評。

▲ 盧逸凡和《黑鳥》劇組排練

漢學家和藝術家的雙重身份,讓他打通了傳統文學和戲劇之間的壁壘。“戲劇跟我研究的古代文學中間有很多橋樑,中國的戲曲裡有很多的詩詞,語言也非常接近詩詞,戲劇可以讓我回到中國古代文化。”

2017年,盧逸凡和中國的編劇合作,改編了關漢卿的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在保留古典韻味的基礎上,加入了個人思考和現代舞臺風格,中西合璧,達到了戲劇美學的新高度。

文字與詩詞,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數十年

對於一般的西方人而言,中國文字作為象形文字,是最神秘的、最引人注目的東方符號之一,耕耘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數十年,盧逸凡對中華文化的魅力還有著更加深入的看法。

“我覺得中華文化的魅力不僅僅在文字,更容易體現在詩詞方面,中國古代詩詞一直在使用隱喻,看上去在講畫面講風景,實際上內在全部都是感情。”

在盧逸凡看來,欣賞詩詞,要突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侷限,上升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從而更好地解讀詩詞背後的東西。

古代詩詞中常用“比”“興”手法,託物言志、融情於景,這些都是西方文學中不太常用的方法,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入手,探究兩者的異同之處,讓盧逸凡樂在其中。

“我覺得是中文中最特殊的就是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很多古詩詞,比如王維的詩、李白的詩,乍一看根本沒有提到情感,但讀到最後一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會突然發覺,全部都是情感。”

這種“寄情於中,意在言外”的含蓄風格和頓悟之感,正是追求留白的中華文化最顯著的特徵。

文化交流,作為“橋樑”責任重大

隨著世界全球化越來越深入,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愈發頻繁,作為旅居中國的法國人,盧逸凡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世界聆聽中國故事,感受中華文化。

要做好文化交流,信達雅的翻譯必不可缺,盧逸凡與中華文化結緣,也是源於優秀的翻譯作品,翻譯家和漢學家是中外溝通的重要橋樑。

橋樑固然重要,但盧逸凡覺得,要想讓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首先需要夯實中華文化的國內群眾基礎。

“一個地方的文化只要發展到一定程度,有生命力、有活力,在本地的價值凸顯出來了,那麼自然而然就會走出去。”

中國地大物博,文化百花齊放的地域,“我們應該支援文化產業和藝術教育,鼓勵年輕藝術家開拓,有劇場、展覽、電影、讀書會等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這樣當地的文化就會慢慢豐富起來,帶動和輻射周圍地區。”

除此之外,盧逸凡還指出了三個關鍵詞——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 “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讓中國人民真正喜歡自己當地的作家、藝術家、舞蹈家,欣賞、尊重自己獨有的文化,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文化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出去。”

對於盧逸凡來說,上海這個城市已然成為了他的第二故土。客居上海的歲月,讓盧逸凡對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中國發展非常快,大二來留學時,上海南京西路的木頭房子還在,但現在陸家嘴的高樓鱗次櫛比,社會福利也越來越好。在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生活,開放包容、貫通中西,我有一種熟悉感。”

在車水馬龍的街頭買一杯咖啡,在燈火昏黃的桌前讀一卷詩文,在五光十色的劇院導演一場戲劇,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潮流,在盧逸凡的身上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他與中國、與上海、與中華文化的故事,仍在繼續。

*本片入選科技部

“百位國際友人寄語中國”影片展示

出品|黨委宣傳部 國際交流處

通聯採訪|徐心成

文|徐心成 傅王楠

編輯|吳瀟嵐

上觀號作者:華東師範大學

導演、漢學家、法國人……他是華東師大中文系寶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