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不做單飛雁,要懂得適當從眾

大雁同人類一樣都是群居型動物。大雁只有“合群”才能順利地到達理想中的目的地。掉隊的大雁總是形影相弔,而且境遇悲慘,大多數情況下不能飛得很高很遠。

人生也是一樣,要使自己融入周圍的社會環境中,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如果你想在職場當中飛得更高更遠,那麼就不要做那個離群的雁,以免讓你的前行之路受到阻礙。

不做單飛雁,要懂得適當從眾

如果一個人常常不與外界的人接觸,就會導致內心失去平衡,陷於孤獨、寂寞、冷漠、清高之中,當然如果“從眾”過了度,則會使人們容易迷失自我,變得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在保持自身的特質和原則之外,應當適當從眾,這樣可以找到人際關係的平衡點,融洽人際關係。

小飛來自城市,從來沒有住過校,他看不慣同寢室同學的衛生習慣,更不喜歡他們的作息制度。在條件優越的環境中長大的他,買東西從來不看價格。而他的舍友小張來自邊遠農村,家庭貧寒,平時生活非常儉樸,每次去超市買東西總是反覆挑選價效比最高又實惠的物品。

有一次,小張和小飛兩個人一起去超市,小飛很快挑選了自己需要的物品,而小張還在那兒看價格,磨磨蹭蹭。這時,小飛很生氣,說他買東西怎麼這麼慢。這話讓小張的內心非常受挫敗,感到自己的自尊心被對方打擊了。

舍友過生日、同學聚餐,他擔心生活費不夠花,會以各種理由不去參加,這讓他和別人之間產生了很多誤會。從此以後,他常常獨來獨往,想跟同學交友,但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內心十分痛苦與孤獨,甚至想要退學。

“在美國比較好的中小學校裡,中國學生唸的功課,他們也都是要學的,而且學得很靈活,絕對不是像中國那樣填鴨式地教。一些好的學校,十一、十二年級學生的微積分已經做得非常漂亮,但聽說國內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學微積分。”說出上面這些話的是國際知名數學家丘成桐,本文是他在北師大附中的一次演講。

他認為:假如學生在學校裡不能學習與人相處,並享受到它的好處,就不如在家裡請一位家庭教師來教導。但現代社會乃是一個合群的社會,學生必須學習與同學相處,並尊重有能力有學問的老師和同學。學生要培養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團隊協作的精神,對周圍人和對社會的責任感,等等,並在這種環境中去訓練自己。

任何一個社會環境中,都可能有苛刻的人,異常活躍的人,在背後抱怨的小人,冷漠的人,最甚者這幾種人可能同時存在,面對這種環境,你所要做的就是“合群”。

在人際交往中,需要你融入你的生活環境中,需要你適應周圍人的生活習慣,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和他人很好地相處,才能平衡好自己的交際和內心。

不做單飛雁,要懂得適當從眾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

如果你發現周圍的人都犯了錯誤,你敢跳出來堅持真理嗎?美國心理學家阿希在1956年設計的經典—三垂線實驗會告訴你,很可能你也會隨大流將錯就錯。

實驗非常簡單,如上圖所示,就是給被實驗的人兩張紙,一張紙上印著一條標準線段,被試者需要在印有幾條線段的另一張紙上找出與剛才那條長度相同的。實驗測試7~9人一組,每組人要做18個測試。

當志願者來到實驗房間時會發現,屋子裡有七個座位,已經坐了6個人(阿希助手),只有最後一把椅子空著。志願者不知道這6個人是託,以為也是跟他一樣的被試者。

如同圖片顯示的那樣,測試的答案都是及其簡單的,只要是智商正常不太可能答錯。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被試的人是按座位順序一個接一個回答問題的,這樣每次志願者總是最後一個回答。

在18次測試中,實驗助手有12次故意出錯,給出相同的錯誤答案。

結果,這項測試志願者們的最終正確率為63。2%,而沒有干擾單獨測試的對照組正確率是99%。而且,75%的人至少有一次從眾行為,也就是選擇了跟助手們相同的錯誤答案。

不做單飛雁,要懂得適當從眾

有5%的人甚至從頭到尾跟隨著大部隊一錯到底。只有25%的人可以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是正確的觀點。

這種心理在行為上表現為,人會模仿大多數人的行為;在認知方面表現為,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對外界作出判斷和評價。也就是說,那些“鶴立雞群”的人往往不能得到眾人真正意義上的接納。因此,在人際關係中,一定要注意適當從眾,融入周圍的社會環境中,這樣才能融洽地和他人相處。

需要強調的是,適當地從眾,可以讓你從不同的人身上收穫很多,也能夠突破自身的侷限,獲得長足的發展。與之相反,如果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將自己孤立起來,將很難有所進步和發展,因為他拒絕的不僅僅是與人的交往,而且是獲得新知,完善自我的重要平臺。

我們一定要謹記:“孤鶩”雖然美麗,但“群雁”更加壯麗。想要飛得更遠,就要學會藉助雁群的力量,就要學會適當從眾。如果你要的是事業的輝煌,那就別把自己孤立起來,只有融入整個團隊當中,你才可能使自己的內心和交際得到平衡,讓自己的人生之路壯麗起來。

不做單飛雁,要懂得適當從眾

我們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大神”等俗語,背後都蘊含著從眾心理學效應,經常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受什麼樣的影響。

《禮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千古名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說,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

古今中外許多善於讀書治學並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視結交學友,並在討論與交流中獲益匪淺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代的大學生來說,友好、和諧的人際關係能帶來更多的機遇和便利,從而也就使得他們更容易走向成功。

不做單飛雁,要懂得適當從眾

社會交往中,我們要摒棄不“合群”,應該積極主動地與他人交往,在言行舉止上表現自己的善意和坦白,言行及態度不要太過嚴肅或太注重形式,努力和他人打成一片,不要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融入人群和周圍的環境中,適當從眾,就可以獲得友誼、信任、諒解和支援,從而調整好自己失去平衡的內心和交際,走出孤獨、無助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