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唐朝|中國詩歌的高光時刻,為何出現在唐朝?

策劃:鄧玲玲

指令碼:胡   難

編繪:朱   彥

合作聯絡:2685618506@qq。com粉絲③群:512474045官方微博:@鏟史官漫畫

原創漫畫 歡迎分享

話題聚焦:

唐代詩人的驚人創造力從哪裡來?

唐代詩人以驚人的創造力將詩歌藝術推向了歷史的頂峰,無論是意境的圓融、氣勢的雄渾、語言的凝練、用典的巧妙、聲韻的頓挫、對仗的工整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成就,尤其令後世詩人望塵莫及的是,唐人奇譎的想象力。

例如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對於神仙洞府的細緻描述;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把塞漠的風雪比喻成春天的梨花;李賀認為銅鑄的仙人會流出鉛汁一樣的淚水,箜篌的樂聲能令空山凝雲、江娥啼竹、芙蓉泣露、老魚跳波;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楊玉環死後在海上仙山成仙,與李隆基生死相戀、夢魂縈繞……唐代詩人的創造力和他們所處社會環境、人生閱歷是分不開的。

那麼,唐人所生活的社會與前代、後世有什麼不一樣呢?首先是文化環境的開放,唐人入仕的途徑較之前代更加多樣。科舉取士在唐朝形成了制度化,唐代科舉分為定期舉行的“常選”和不定期的“制舉”,常選就有十二種之多,制舉更是有八九十種。除了科舉,唐代士人還可以透過薦舉、徵辟、門蔭做官。比如李白就不想參加科舉考試,曾寫信給荊州長史韓朝宗,希望他向朝廷薦舉自己。後來李白終於被朝廷徵辟為翰林待詔。

除此之外,隨著募兵制的施行,唐朝士人從軍或者加入節度使的幕府,也形成了風氣。與崇文抑武的宋朝不同,唐朝士人從軍報國的熱情很高。邊塞詩人岑參就加入了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擔任掌書記。高適甚至自己還做過淮西、劍南節度使。

由於人生道路的廣闊,唐朝士人普遍有著恢弘的氣度與強烈的進取精神,體現在詩歌創作上,就是格調的豪邁、筆力的雄健、風神的俊逸、境界的宏闊,使詩歌富有英雄氣概與生命激情。即便是不願出仕的隱逸詩人,其詩歌表現的也是一種不願屈從權貴、同於流俗的清高與狂狷,詩境言有盡而意無窮,同樣是生命力、創造力的體現。

除了人生道路的廣闊,唐代社會的特殊風氣也賦予了士人不一般的人生閱歷與生命體驗。比如唐代有讀書山林的風氣,許多青年士人在出仕前,或隱居山林,或寄宿寺廟、道觀潛心讀書。唐代寺院經濟發達,可為貧寒士人提供免費食宿,又藏書豐富。由於唐代進士科考的是詩賦,所以唐代士人不必像明清儒生那樣鑽研八股制藝,閱讀面十分廣泛。《楚辭》《山海經》中的神靈鬼怪,啟發了唐人光怪陸離的想象;前人詩賦中的清詞麗句,成了唐人詩中化用的典故;山林的清幽環境還陶冶了士人的情操,成就了唐詩清新明秀的意境。

唐代士人還有漫遊的風氣。杜甫在《憶昔》中回憶:“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由於初、盛唐時治安良好,遠行不必挑選黃道吉日,再加上水陸交通比較發達,唐代士人出仕前多有漫遊的經歷。在當時,騎驢是最為經濟划算的出行方式,一般沿途的酒肆都經營租驢業務,顧客交了押金後,甚至可以長期租驢,清貧的杜甫曾經“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士人漫遊的目的地,主要有名山大川、邊塞朔漠和通都大邑。漫遊名山大川,一為遊山玩水,一為求仙訪道,秀麗的山水促進了山水田園詩的發展。而漫遊邊塞為邊塞詩帶來了慷慨的氣勢和壯美的意境。士人漫遊通都大邑,則拓展了朋友送迎、歌舞飲宴、干謁投贈、任俠尚義等詩歌題材。盧照鄰的《長安古意》描繪了長安形形色色的市井生活。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寫盡了晚唐揚州的煙柳風情。

唐代士人的的貶謫經歷,也豐富了唐詩的面貌。李白因擔任永王李璘的幕僚而受到牽連,被貶夜郎,走到白帝城時遇赦,於是寫下了《早發白帝城》的名篇。劉禹錫、柳宗元同因永貞革新被貶,都在貶謫期間寫了許多好詩。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才有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深沉感慨。被貶時的悲憤、落寞,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對操守的堅持,構成了貶謫詩歌的豐富內涵,正如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的自我表白:“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另外,唐代佛、道兩教的興盛,也極大豐富了詩人的創造力。由於唐朝對宗教十分寬容,佛、道兩教取得了與儒家相似的地位,唐玄宗曾御注《孝經》《道德經》《金剛經》,以表明兼取三教的態度。唐朝時,佛教的中國化已經十分成熟,其深邃宏遠的世界觀,對他方世界富麗景觀的描述,啟迪了唐人的想象力。李商隱的“仰看樓殿撮清漢,坐視世界如恆沙”就是對佛教世界觀的高度概括。唐詩中渾融空寂的境界、平和明淨的趣味、沖淡清遠的含蘊,都源於禪宗追求言外之意的主張。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白居易的“有起皆因滅,無暌不暫同”,分明講的是禪機。唐代還出現了許多詩僧,士人與僧人的廣泛交往,也大量體現在作品中。

道教對唐代詩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神仙信仰上。李白曾經受道籙,正式成為一名道教徒,他出行總是“仙藥滿囊,道書盈篋”,還曾與杜甫一起去道教聖地王屋山尋訪道士。對於修道煉丹,李白是十分虔誠的,所以詩中充滿了對神仙境界的幻想。李賀筆下“百年老鴞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的幽冥世界,李商隱詩中的大海龍宮、河伯貝闕,也都是受道教神仙信仰的影響。

最後,唐代高度繁榮的書法、繪畫、音樂、舞蹈藝術,也都是詩人靈感的源泉。擅長繪畫的王維,詩中有畫;精通音律的白居易描繪的琵琶曲引人入勝;李白詠歎的懷素狂草龍蛇遊走;杜甫筆下的公孫大娘劍器舞如雷霆萬鈞。這些藝術與詩歌互相滲透,共同成就了唐詩的繁榮。

參考資料

蕭滌非等《唐詩鑑賞詞典》,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章培恆、駱玉明《中國文學史》,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