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陸川歷史上的六個縣(市、區)

今陸川縣地,在唐虞時期,屬南交之地。所謂“荊州之南垂,為虞南極”。夏為荊揚南境,屬揚越地。商周皆為南越蠻夷國,所謂百越地。

陸川歷史上的六個縣(市、區)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於嶺南置桂林、南海、象郡後,今陸川縣地屬象郡地,郡治臨塵縣(今崇左市境)。秦末漢初屬趙佗南越國。

漢元鼎六年(前 111),屬合浦郡合浦縣地,郡治初在徐聞縣(今雷州市地),東漢建武十九年(43),遷合浦縣,縣址在今浦北縣泉水鎮古城頭,隸交趾刺史部合浦郡。東漢建安八年(203),屬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地。三國屬吳,直至晉均為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地。南北朝宋泰始七年(471),合浦郡合浦縣地屬越州,改隸越州合浦郡合浦縣;南北朝齊時(479—502)析合浦縣地置陸川郡;郡治良國(今北流市地);梁陳(502—589)間廢陸川郡設陸川縣,縣治在郡治所,此為陸川正式建縣之始。建縣之初的區域包括今陸川沙坡、月垌、溫泉、米場、平樂、珊羅及北流市的平政、石窩、六靖、六麻一帶。

隋初因舊制,屬合浦郡。大業元年(605)省入北流,仍屬合浦郡。

唐,縣地分合最為複雜。先後共置陸川、羅卞、龍豪、溫水、南河、龍化等六縣。唐武德四年(621)復置陸川縣,縣地在北流縣羅卞和陸川縣一部分。初屬東峨州,後屬容州。武德四年析合浦縣地置龍豪縣,境域包括今大橋鎮、橫山鄉一帶,治在今大橋鎮古城垌。武德四年又析南昌縣(南朝梁置,治在今博白三灘圩)地置溫水縣,縣境包括現溫泉鎮、陸城街、沙湖鄉及大橋鎮、橫山鄉、米場鎮一部分,治在今陸川縣城。武德五年(622)析石龍縣地置南河縣、龍化縣。南河縣境域包括今清湖鎮、古城鎮全部,良田鎮大部、灘面鄉小部分,治在今古城街。龍化縣轄地包括今烏石鎮大部分、灘面鄉部分、溫泉鎮部分,治在今烏石鎮龍化村石子嶺。陸川、羅卞、龍豪、溫水、南河、龍化等六縣分屬禺州、白州、辯州、羅州等,且州名常改反覆。大曆八年(773),容管經略使王翃奏析禺州、羅州、辯州、白州地立順州、順義郡,州治、郡治均在龍化縣治地,轄龍化、溫水、龍豪、南河四縣,羅卞縣(即舊陸川縣)為禺州轄。順州、禺州均屬容州都督府所轄。

五代十國,陸川先屬楚,後屬南漢,龍化、溫水、龍豪、南河四縣仍屬順州,羅卞縣仍屬禺州,均為南漢容州都督府所統。

宋開寶五年(972),廢順州、禺州,羅卞縣更名陸川縣,省龍化、溫水、龍豪、南河四縣入陸川縣,縣治在原羅卞縣縣治卞二、卞三里(今北流市六靖鎮長江村一帶);開寶九年(976)移治公平(今北流市平政鎮);淳化五年(994),縣治遷溫水縣治(今陸川縣城),陸川隸屬廣南西路容州都督府。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容州都督府為容州路總管府,陸川屬容州路總管府,隸廣西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撤容州路立梧州府,陸川屬梧州府。

清,初沿舊制,屬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廣西巡撫李紱奏升鬰林為直隸州,陸川改屬鬰林直隸州轄。

中華民國,民國元年(1912)1 月鬰林直隸州改府,屬鬰林府。民國二年(1913)6 月廢府設道,屬鬰江道。民國三年(1914)6 月改隸屬蒼梧道。民國十六年(1927)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十九年(1930)隸屬鬰林民團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改隸梧州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隸屬梧州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7 月改隸屬潯州行政監督區,10 月改屬鬰林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4 月隸屬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3 月隸屬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國三十三年(1944)4 月改隸屬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 年 11 月30 日陸川解放,初屬鬰林專區。1951年 7 月,鬰林、梧州專區合併為容縣專區,屬容縣專區。1956 年鬰林改稱玉林;1958 年 7 月撤容縣專區分設玉林專區、梧州專區,陸川屬玉林專區;1971 年專區改地區,陸川隸屬玉林地區。1997 年玉林撤地改市,陸川屬玉林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