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烤紅薯攤,溫暖城市的“那絲氣息”

作者:石 琳

太陽冬眠,氣溫驟降,當寒冷的風悄無聲息襲來的時候,也飄來了烤紅薯香甜的氣息。

在拐角處,在廣場公園裡,在街頭小巷中,烤紅薯佔據了小城的繁華空閒之地。一個小角落,一個小板凳,一個滾燙的烤桶,毫不起眼的烤紅薯人,用特有的“氣息”溫暖了小城。

烤紅薯攤,溫暖城市的“那絲氣息”

記得冬天的農村,天黑的較早,溼冷的氣候讓一家人早早的圍坐一起,烤火閒聊。那時候,家家戶戶堂屋裡都有自己的“火坑”,燒柴取暖是最原始,也是最暖和的方式。一群孩子你推我擠圍在火炕旁,眼睛直勾勾地盯著火炕裡的紅薯,爭搶著預定那個比手掌還要大的紅薯,等到紅薯的一面已經烤得略微變黑而且冒著白煙的時候,孩子們更加激動了,聞著紅薯特有的飄香,垂涎欲滴。火鉗,此時變成一個經驗十足的“廚師”,開始不停的翻動紅薯,時不時用力一夾,檢驗是否可以出鍋,“力道”的拿捏全憑多年的經驗。孩子們好像完全不怕燙,一邊“嗞”地發出燙手的聲音,一邊迫不及待地剝開比手掌還要大的紅薯。褪下發黑的表皮,是金燦燦冒著熱氣的芯兒,“呼~呼”吹兩個氣,一口咬下去,軟糯香甜,唇齒間夾雜著柴火的清香,回味無窮。那些年,裹著烤紅薯真摯的友情,溫暖了日後的許多日子。

烤紅薯攤,溫暖城市的“那絲氣息”

在火炕旁,我還聽過另外一個故事。在飢餓的年代,人們為了填飽肚子,吃紅薯生存。天天紅薯,頓頓紅薯。在那個年代,紅薯有了非同的意義。可能是哥哥給妹妹最好的“禮物”,或許是姐姐僅吃了半截紅薯,剩下的留給弟弟的手足之情······以至於後來,我爸聽到“吃紅薯飯”心裡都是害怕的,這也是那一代人為之深刻的記憶。現在,我也會時不時買兩三個烤紅薯回家,老爸偶爾也會趁熱嘗一口鮮,在父母輩的潛意識裡,一聞到這種味兒就能勾起當初的味道,那是奮鬥的味道,是分享的味道。

烤紅薯攤,溫暖城市的“那絲氣息”

我長大後,離開了古樸的鄉村,住進了鋼筋混凝土的小城。那些高樓千城一面,逼仄壓抑,讓人與人最本真的性格藏匿於門戶之中。然而,烤紅薯的氣息飄蕩在城市上空,不曾離去。走近,熟悉的味道勾起沉睡的味蕾,一種別樣的滋味在心頭間揮之不去。還是記憶中的味道,那麼熟悉卻又如此陌生。風雨裡,烤紅薯的人就在某個角落,一個烤桶,些許紅薯,以特有的“氣息”,承載小城小巷的喜怒哀樂,在煙熏火燎裡,溫暖前行的人。

烤紅薯攤,溫暖城市的“那絲氣息”

烤紅薯攤,溫暖城市的“那絲氣息”

每當飢餓開始來襲,每當下班路上疲倦和寒冷浸溼我的身軀,一抬頭,總能看見一個烤紅薯在某個角落靜靜地注視著我。我走到烤紅薯攤前,精挑細選了兩個軟糯的紅薯,賣烤紅薯的人總是一副月經風霜的容顏,用粗糙甚至開裂的雙手將紅薯上稱,“五塊八角錢,你送三塊五,我讓你兩角!”一邊說,一邊熟練的包好,還不忘囑咐一句:趁熱吃,慢冷了就不太好吃了!我提著兩個烤紅薯,走出很遠,仍能感覺到溫暖的氣息,縈繞不絕······

烤紅薯攤,溫暖城市的“那絲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