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華飲食文化:浙菜名饌(三)

宋嫂魚羹

此菜是南宋時的一道名菜,已有800多年曆史。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當時有一老婦、人稱宋五嫂,她也從東京(今開封)逃難來杭,同小叔一起在西湖邊捕魚為生,相依為命、勉強度日。一日小叔患病、一連幾天臥床不起。宋嫂為使小叔開開胃口,就將未賣出的鮮魚加姜、酒、椒、醋等作料,燒製了一碗魚羹。此羹特別鮮美,小叔食後胃口大開,而且迅速恢復了健康。

後來南宋皇帝遊西湖,聽說了此事,便召見了宋嫂,品嚐了她做的魚羹,大加讚賞,並賜金銀絹匹。從此,宋嫂魚羹“人所共趨”,成了當時杭州城的“名家馳譽”者。

經歷代廚師不斷研製提高,配料更為精細講究。魚羹色油亮,鮮嫩滑潤,味似蟹肉,故又有“賽蟹羹”之稱。

中華飲食文化:浙菜名饌(三)

龍井蝦仁

龍井茶葉為我國四大名茶之一,唐代《茶經》一書就有記述。元代寞集在游龍井時,曾寫詩讚美:“烹煎黃金茶,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嗽。”龍井茶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著稱。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恰逢清明時節,他將當地官員進獻的龍井新茶賜給御膳房一部分,當時御廚正在烹炒“玉白蝦仁”,聞到皇帝賜的茶葉有一股清香,不忍自飲,隨手往炒蝦仁的鍋中撒了一些,做出了此道名菜。

“龍井蝦仁”取用清明前的龍井新茶與時鮮的河蝦烹製,具有色如翡翠白玉、清香誘人、食之極為鮮嫩的特點,是一道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杭州傳統名菜。

炒裡脊

傳說在清代雍正年間,杭州一秀才娶了一貴婦人為妻,妻子不僅長得漂亮,而且還是把烹飪的好手。

有一次,秀才想讓她做道好菜嚐嚐。妻子說,別的不會,只擅長小炒豬肉,就是炒裡脊。秀才說:“那就炒個小炒肉,讓我嚐嚐鮮吧。”妻子說:“談何容易,我在家也做過這種菜,但那時府中做一盤肉,要殺一頭活豬,任我選用身上最嫩的一塊肉來做小炒肉,你買得起一頭豬嗎?”秀才聽罷直搖頭,心中不免鬱悶。

過了些時日,村裡舉辦每年一次的賽神會,照例要宰豬祭祀。這一年正好是秀才主持祭祀。

於是,秀才趁機又一次向妻子提出了做小炒肉的要求。妻子高高興興地來到殺豬的現場,讓秀才買下豬身上最嫩的那塊肉,炒了一小碟裡脊肉給秀品嚐。誰知,因這小炒肉鮮美無比,秀才因貪食過急,下嚥時竟把自己的舌頭也一塊吞了下去,舌頭塞住了喉嚨,憋住了氣,害他差點兒為這道美食丟掉性命。

這則故事記載於清代《歸田瑣記》,顯然“將自己的舌頭吞下肚去”是絕對不可能的,未免有點荒唐可笑,但卻巧妙地形容出那位巧婦人所做的“小炒肉”是何等美味可口!

金華火腿

金華火腿即浙江南腿,是我國三大著名火腿之一(另外兩種為雲南的雲腿、江蘇的北腿)。金華火腿的歷史最為悠久,名氣最響。金華火腿始於唐,盛於宋,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相傳北宋末年,金人大舉侵中原,俘獲了徽、欽兩帝,小康王趙構慌忙之中南遷商丘,號稱高宗。祖籍浙江金華的名將宗澤見局勢緊張,決心收復失地,就在家鄉金華招兵買馬,他所率的“八字軍”英勇善戰,收復了大量失地。義烏縣農民將當地所產的大量“兩頭烏”良種豬肉勞眾將士。可這麼多豬肉要用船運到河南,得走上半個月之久,豬肉肯定要變質的。

這時宗澤想出了個好辦法,將硝鹽撒在豬肉上,醃漬一下掛起來風乾。風乾後將一大船豬肉運到了前線,開啟船艙一看,所有的豬肉全部變成紅色,散發出一股撲鼻的奇香,燒熟後一嘗比鮮肉還美味。宗澤將這種美味無比的兩頭烏獻給宋高宗趙構,趙構大為喜悅。他一面飲著御酒,一面品味豬肉,讚不絕口。趙構高興地說:“這不是豬肉,這是火腿!要不它怎麼這樣火紅呢?”高宗皇帝還賜名為“金華火腿”。

金華火腿從清朝光緒年間起,就行銷歐美、南洋各地,曾在德國萊比錫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此菜特點:金華火腿皮色黃亮、形似琵琶、肉色紅潤、香氣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