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媽不要你了……”隔代教育如何保護孩子的精神世界,這裡有兩點建議供參考!

父母成長營

在家訪的過程中,發現有許多孩子是由隔代的爺爺奶奶撫養的,之前的私見聊過這個話題,今天結合新的資訊再聊一聊。

先看一段訪談記錄,涉及隱私用化名方式處理:

小剛是單親孩子,今年11歲,父母離婚後,孩子由爺爺奶奶帶,但孩子很渴望爸爸媽媽的陪伴,爸爸常年在外,而媽媽也很少有時間回來看他,基本上不聞不問。

小剛這樣的孩子在鄉村還是有不少的,一些留守兒童儘管有爸爸媽媽,但實際上也都是爺爺奶奶在撫養,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在心理學上有現實父母和精神父母的概念。小剛的原生家庭裡面缺少現實父母的陪伴,其他還有一些諸如孤兒,或者被寄養的孩子等等都缺少現實父母。

但是他會遇到一個好的姨媽、舅媽,或者他會遇到好老師……這些人都會成為這個孩子精神上的父母。

作為實際撫養者的爺爺奶奶,目前承擔著小剛精神父母的角色,這裡給出兩點建議:

第一、讓孩子感受到不在身邊的現實父母是愛他的

因為即便是這個孩子的父母不在她的身邊,但他內心對父母有期待,這是一種天性。當他父母因為工作太忙或其他原因,都不能夠出現在他的成長當中,作為爺爺奶奶依然要讓孩子相信他的父母是愛他的。

如果有可能的話,建議小剛奶奶可以讓孩子的父母經常發發微信,影片聊天,寫寫生日賀卡,或者是快遞一些小禮物……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愛在遠方一直在陪伴。

即使父母做不到這些,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你媽媽忘恩負義、拋棄你了……”之類的話,讓孩子從小沉浸在對媽媽的仇恨裡面,對他的心靈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隔代關愛也需要節制,不能過度

這一點很關鍵,也是一個誤區。對這些留守孩子,關愛注意一定要有節制,有些爺爺奶奶覺得孩子可憐,容易過度給予,這也是傷害,為什麼過度愛也是傷害?當你覺得他這個狀態很可憐的時候,其實這個傷害就存在了。如果我們把孩子當成了一個可憐的孩子,他就會慢慢認同“他是一個可憐的孩子”的這樣的一個角色,甚至會沉溺在這樣的一種可憐的狀態當中,內心自卑,同時習慣於接受別人對他的施捨或過度關愛,對其正常成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