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新文化運動,為何被稱為“一次思想上的補課”

和思想對應的是行動。

在清末民初,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強盛、民族獨立,孜孜不倦的奮鬥著。

善於行動的人因此非常之多。

當時,不缺行動,缺少的是指導行動的思想。

引用梁啟超所著《五十年來中國進化概論》,晚清以後的變化有三個階段:

“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所以有了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倡導主持的“洋務運動”。

“第二期,甲午戰爭後,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所以有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維新變法;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立憲運動;孫中山、黃興等人的辛亥革命。

“第三期,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所以有了新文化運動。

簡言之,即“洋務運動——維新變法——立憲運動——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的起點是1915年9月,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為《新青年》)為標誌。

結束時間大概在20世紀初,沒有明確的結束點。

簡言之,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王朝或者說封建王朝的統治。

然而,革命的成果,僅存在了三個月,以孫中山下臺、袁世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為標誌。

名義上的民國政府,落入了北洋軍閥手中。

北洋軍閥,可以一分為二的看:一半是封建欲孽,一半是軍閥思維。

清算封建意識、引入民主思想,本應該是辛亥革命之前或之中就完成的任務。

卻交給了新文化運動。何也?

民智未開也!

一個民主的政府,建立在封建思想的土壤之上,不僅不會茁長成長,而且會逐漸腐朽。

以袁世凱稱帝為標誌——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封建王朝的改朝換代嘛。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是民主與科學,即魯迅筆下的“德先生”和“賽先生”。

這是近代由西方發起,遍佈全球的社會思想精髓。

別的國家都是先傳播思想,然後知道革命。

民國則是先把革命的活幹了,再等待傳播思想。

因此視新文化革命為辛亥革命的“思想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