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黨建治學」韓慶祥:馬克思的財富觀及其當代意義

韓慶祥:馬克思的財富觀及其當代意義

黨建治學

「黨建治學」韓慶祥:馬克思的財富觀及其當代意義

國際金融危機把這樣一個有關財富的問題凸顯出來:物質財富、虛擬財富和能力財富哪個更重要?要破解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馬克思的財富觀那裡尋求思想資源及其啟示。

一、“以重新理解勞動創造財富為前提”的勞動財富觀

從人類歷史看,土地財富觀和貨幣財富觀是在一定歷史時期佔據主導地位的財富觀。

在農業社會,人們主要依靠土地收穫農產品以滿足其基本生存和生活需求。

在財富問題上,由於缺乏交換、交往,使用價值便成為衡量財富的主要尺度,而土地最具有使用價值,人們自然就把土地視為財富的主要源泉。

在工業社會,以分工和交換為主要特徵的商品經濟逐漸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交換價值取代使用價值成為人們衡量財富的主要尺度,充當一般等價物且具有五大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貨幣便成為人們追求的主要財富形態。

值得深思的是,從本源上,財富是由勞動直接創造的:無論是土地成為財富還是金銀貨幣成為財富,都必須以勞動創造財富為基礎。一些思想家早就注意到了勞動與財富的這種本質關係,初步提出了勞動創造財富的觀點。到了古典經濟學時期,經濟學家們在研究財富創造以及區分財富與價值的過程中,最終確立了勞動創造財富的思想。(參見斯密,第1頁)馬克思繼承了這一思想。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引用貝魁爾的論斷表明對這一思想的肯定:“材料要素如果沒有勞動要素就根本不能創造財富;在材料所有者看來,材料所以具有創造財富的魔力,彷佛是他們用自身的活動給材料加進了這種不可缺少的要素。”(馬克思,第31頁)在肯定“沒有勞動要素就根本不能創造財富”的基礎上,馬克思在考察工業社會財富創造的過程時進一步得出結論:“一切財富都成了工業的財富,成了勞動的財富,而工業是完成了的勞動”。(同上,第77頁)馬克思高度評價了古典經濟學家“勞動創造財富”的思想:“認出財富的普遍本質,並因此把具有完全絕對性即抽象性的勞動提高為原則,是一個必要的進步。”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勞動創造著財富,但人的能力與價值、尊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勞動中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勞動的過程中,在批判繼承古典經濟學家關於“勞動創造財富”思想的基礎上,著重從哲學上創立並發展了勞動財富觀並且把勞動創造財富看作他的財富觀的前提,從而把古典經濟學家的勞動財富觀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馬克思主要運用勞動二重性學說,批判了古典經濟學把“抽象性的勞動”提高為原則、且抽象地談論勞動創造財富的方法,創立了科學的勞動財富觀。馬克思透過把勞動區分為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深刻地揭示了具體勞動創造財富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財富的價值的道理,從而科學地解決了財富的直接來源問題。馬克思明確指出:“勞動不是作為物件,而是作為活動存在;不是作為價值本身,而是作為價值的活的源泉存在……勞動作為主體,作為活動是財富的一般可能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捲上冊,第1版,第253頁)這裡,馬克思的勞動財富觀所達到的新境界主要體現在從三個方面重新理解勞動:第一,在物件與活動的關係中,勞動是作為活動而存在,它具有永續的生成性和過程性;第二,在價值本身與價值源泉的關係中,勞動作為價值的活的源泉而存在,它具有本源性;第三,在人與物的關係中,勞動作為主體而存在,即透過現實的人的具體勞動創造了財富的使用價值,它具有創造性。

馬克思把勞動看作財富的直接本源,表達了他在勞動與資本的關係中,注重在生產勞動領域談財富,並且把生產勞動當作價值取向,把生產勞動當作解釋原則,把生產勞動當作財富的直接本源。古典經濟學家把“抽象性的勞動”提高為原則、且抽象地談論勞動創造財富的方法,使他們把思考財富問題的焦點集中在能夠創造財富的“勞動力”上,“勞動力”的購買與使用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關鍵因素;而馬克思則把創造財富的勞動區分為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其理論旨趣就必然傾向於研究“人的勞動”。

二、“以勞動主體為價值取向”的人本財富觀

馬克思從對勞動的關注又走向對勞動主體的關注。與勞動直接相關的有三個基本要素——勞動物件、勞動工具和勞動者。馬克思在考察勞動過程的時候,把勞動者置於主體地位:勞動過程不過是“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於其他的物”,這樣,“自然物本身就成為他的活動的器官”,“土地是他的原始的食物倉,也是他的原始的勞動資料庫”。由此,勞動資料在勞動者居於主體地位的勞動過程中,便成為“勞動者置於自己和勞動物件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物件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78-179頁)

在馬克思看來,既然勞動創造財富,那麼勞動的主體承擔者即居於主體地位的勞動者也就是創造財富的主體,因而應給予尊重。對此,馬克思指出:“財富的本質就在於財富的主體存在”,而“宗教、財富等等不過是人的物件化的異化了的現實,是客體化了的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了的現實”。(馬克思,第76、100頁)這裡,馬克思不僅揭示了財富的主體本質,而且進一步推斷:財富不過是“人的物件化的異化了的現實”、“客體化了的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了的現實”。由此,馬克思不僅嚴厲批評了浪漫派的經濟學家“以飽食的宿命論者的姿態出現,他們自命高尚、蔑視那些用勞動創造財富的活人機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54頁),而且十分關注勞動人民大眾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努力追求無產階級與全人類的解放,熱烈嚮往“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理想社會形式。

馬克思在考察勞動過程時,把勞動者置於主體地位,揭示了財富的主體本質,表明他在勞動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關係中,把人的因素作為價值取向。

三、“以人的能力和公平為基石”的生成性財富觀馬克思從對勞動主體的關注,進一步走向了對勞動主體的能力的關注

勞動創造著財富。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98頁)作為“人的勞動力”的內在支撐的知識、智力即能力,則是創造財富的基礎、源泉。馬克思曾用工業“是一本打開了的關於人的本質力量的書”這一論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版,第127頁),來揭示人的能力在財富創造中的基礎性和根本性地位。在馬克思看來,工業是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一種基本經濟活動。與農業社會注重人的體力和經驗不同,工業社會較為注重人的專業技能和智力。然而,對於工業,國民經濟學多從“外表的效用方面來理解”,“至今還沒有從它同人的本質聯絡上”來理解,或沒有從與人的能力等人的內在本質力量的聯絡上來理解。實際上,工業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發揮,是人的能力的表現、實現和確證,它把人的本質力量包括人的能力因素突出出來了,這種能力發揮既是工業化的成果,也是工業化社會的重要財富。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財富正是人對自然力統治的充分發展,是人的創造天賦的絕對發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捲上冊,第486頁)而人類的生產力,在本質上也就是“人類天性的財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冊,第1版,第124頁)可見,在馬克思那裡人的能力是創造財富的真正的活的源泉,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由此出發,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控制勞動、分工限制能力的種種弊端,倡導透過提高人的能力來擴大生產、提高效率、增進財富,並把每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作為未來社會的目的本身。

值得注意的是,創造財富之後,邏輯上就有一個分配財富的問題。對此,馬克思強調按照“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進行分配。這是因為首先必須承認不同的勞動者有不同的工作能力:“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從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因而,在社會尚不具備實行“按需分配”的條件之前,應使各個天賦、能力不同的勞動者“各盡所能”,且以“按勞分配”為原則進行分配:“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後,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5、304頁)這一原則蘊涵著“各得其所、得其應得”的公平。

顯然,馬克思是分別從能力和公平兩個方面來討論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問題的。這表明在先天給定與後天作為、外在名分與內在實力的關係中,馬克思把後天作為、內在實力作為創造財富的價值取向,認為擁有能力比擁有物質財富本身更重要;在私人佔有和公平分配中,馬克思把公平作為分配財富的價值取向。

四、“揭示財富對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的發展的根本作用”的積極財富觀

如果說變革生產關係使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必要條件,那麼,人類追求財富的本性則是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因。不僅如此,一定的財富積累也是推動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外在因素。作為衡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的生產工具的改進與更新,離不開一定的財富基礎。實際上,生產力也是“人類天性的財富”。對此,馬克思明確指出:“發展人類的生產力,也就是發展人類天性的財富這種目的本身。”(《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冊,第124頁)這裡,馬克思進一步從“人類的生產力”與“人類天性的財富”本質統一的角度,深刻揭示了財富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根本作用。

馬克思還著重揭示了財富對人的發展的作用。財富不僅透過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而為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奠定基礎,而且可以直接為人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對此,馬克思指出:“財富……不過是通向真正人的現實的道路,——這種對人的本質力量的佔有或對這一過程的理解。”(馬克思,第100頁)在馬克思那裡,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富基礎,所以共產主義的“自由個性”必須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版,第107-108頁);而共產主義的實現也必須“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範圍內生成”(馬克思,第81頁)。沒有一定的財富基礎,人們的基本需要就無法滿足,生存也難以保證,這就談不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了。實際上,財富創造與人的發展是一個統一的過程:正是在財富創造的過程中,人的身體、力量、品質、交往與語言等才逐步得到全面發展。對此,馬克思指出:“在再生產的行為本身中,不但客觀條件改變著……而且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透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捲上冊,第494頁)這裡,關於財富的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馬克思著重揭示了財富的積極作用。

五、“揭示財富的歷史形態”的歷史性財富觀

馬克思從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關係角度,把社會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形態):“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07-108頁)這一段論述也蘊涵著:在“人的依賴”階段,人和人的關係、尤其是交換關係不發達,而人和自然的關係成為主要關係,因而,作為滿足人的自然需要的使用價值即土地成為財富的主要形態;在“物的依賴”階段,人和人的關係、尤其是物質交換關係較為發達,且成為主要關係,由此,作為滿足人們交換需要的價值即金銀貨幣成為財富的主要形態;在“自由個性”階段,“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1版,第222頁),這時,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財富的主要形態。

正因如此,馬克思在批判繼承重農學派的土地財富觀、重商學派的貨幣財富觀、國民經濟學的勞動財富觀的基礎上,著重從勞動主體的能力層面思考財富問題,提出了能力財富觀。

馬克思認為財富有三種基本形態:使用價值形態的物質財富、交換價值形態的貨幣財富和生成形態的能力財富。勞動創造著具有使用價值的財富,具有本源意義;交換可以實現財富的價值,具有實現意義。這些思想對我們的啟示在於:既要充分認識到勞動對創造財富的本源性意義,真正從歷史觀、價值觀、發展觀上尊重勞動,並從分配觀上鼓勵生產勞動,限制投機;又要清醒地認識到“流通-交換”對實現財富價值的意義,以注重“流通-交換”在世界產業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當今我國社會,一方面,勞動對創造財富的直接或本源性關係及其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了,輕視勞動、鼓勵投機的現象時常發生;另一方面,只重視製造而忽視“流通-交換”在實現財富價值中的作用的情形也是存在的。在這種情況下,研究馬克思的財富三形態思想就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馬克思的財富觀是人本財富觀,它強調人在財富創造和分配中的主體地位。這就啟示我們,我國財富的生產,不僅要依靠“物”以及政府的作用,而且更要依靠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勞動人民群眾才是創造財富的真正主體;我國財富的分配,不僅要有利於拉動內需、刺激生產,而且更要為了人這就是使勞動者共享勞動成果,促進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當今我國現實生活中,雖然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在創造財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依然有更大的創造空間需要去發掘。雖然我們強調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但如何使財富的分配更有利於充分發揮人的能力(各盡其能),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換言之,在財富問題上,我們應進一步解決好既見物又見人的問題,使必要的財富真正掌握在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手中,使廣大勞動者共享勞動或發展的成果,並從制度、機制和政策上予以保證,而不應使少部分人擁有、壟斷一個國家的大部分財富。在當今我國社會,在財富問題上的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勞動者創造的財富反而不被勞動者所享有,權力與資本相結合且侵佔著公共財富。這種現象有悖於社會主義的本質,應當認真反思,並竭力消除。

馬克思把人的能力充分發揮看作是最大的財富,這是一種具有生成性的積極財富觀。這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應努力摒棄權力財富觀、金錢財富觀,真正確立能力財富觀,把能力財富觀看作是具有未來走向和積極戰略意義的財富觀;並因而進一步充分認識到,擁有創新能力比擁有物質財富和擁有金錢更重要。我國的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實行的是家庭聯產責任制。在這一過程中,承包土地意味著致富,所以農民把擁有“土地”看作財富。隨著改革由農村轉向城市,在重點進行國有企業改革的程序中,尤其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種地收益漸趨減弱,而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商品流通逐漸活躍起來,金錢、資本在其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金錢、資本財富觀就興盛起來。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以後,便出現了資本支配勞動、權力與資本結合的現象,因而在現實社會中,勞動財富觀式微,資本財富觀、權力財富觀被一些人推崇。同時,知識、技術、管理在人們致富過程中的作用也日趨增大一些人也把知識、技術、管理看作財富的來源。

根據當今國際和國內新的形勢,我們應積極倡導以“創新能力”為核心且尊重勞動、尊重知識、注重技術、注重管理的多元財富觀。

第一,從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來看,在財富創造中,知識與能力的比重日趨上升。

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所擁有的財富主要不是權力、金錢、資產,而是人的知識、智慧和能力。當代中國人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對於知識與能力在財富創造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知識就是力量”、“能力創造財富”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第二,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之間的競爭,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在參與國際競爭與積極應對國際挑戰的過程中,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在歷史方位中,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處在由前現代走向現代化的征途中,處在消解人的依賴、揚棄物的依賴的過程中;在這一程序中,我們最需要但又最缺乏的就是創新能力。由此,我們應依據時代發展與中國國情,自覺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對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正式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看作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

第三,在當代中國,提高財富生產的效率與增進財富積累的速度的關鍵,在於提高人的能力。

重農學派從生產領域出發,把土地看作財富。重商主義從流通領域出發,把金銀貨幣看作財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從生產的主體——人的勞動出發,認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馬克思繼續前進一步,從勞動的主體承擔者——人出發,來揭示財富的“人”的本質及意義,指出人的能力的充分發展是最大的社會財富,是財富的真正基礎和活的源泉。馬克思的能力財富觀對當代中國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它既把勞動、知識、技術和管理這些創造財富的因素包括進來(能力首先是勞動能力;知識是形成能力的一個重要源泉;技術本身就是能力的具體體現;管理中的管理能力是核心,且管理最重要的是形成能力),又有利於消解權力財富觀,弘揚勞動、知識、技術財富觀。

【韓慶祥:長安街讀書會成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