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楊振寧先生的貢獻:35歲的諾獎並非巔峰?

楊振寧先生已經百歲高齡,正值諾貝爾頒獎之際,不免他35歲時的輝煌又再一次被人們所提及。我們是否真的瞭解楊振寧先生的一生呢?如果說他有什麼成就,這100年間不曾虛度的每一天,這一個世紀的時光就是他最大的成果。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個圓,從一個地方開始,走了很遠的地方,現在又回來了。”

楊振寧先生的貢獻:35歲的諾獎並非巔峰?

家學影響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先生是中國第一個數論博士。楊武之生於1896年4月14日,安徽合肥人。他的父母都早早去世,叔父楊邦瑞負責照顧他長大。他一路連升省立中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他回到老家的學校當教師兼任訓導員。

後來,楊武之對當時所處的環境深感無力,決定出國學習科學技術以改變自己的國家。1928年,他完成博士論文,發表《華林問題的各種推廣》,成為了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也是中國第一個數論研究方向的博士。歸國後楊武之任教清華和西南聯大。

楊振寧先生的貢獻:35歲的諾獎並非巔峰?

1973年,楊武之在晚年任教的復旦大學去世。楊振寧回憶父親時談到自己的父親臨終前仍掛念自己的國籍問題。2017年,95歲高齡的楊振寧將中國國籍恢復。可以說,從數學學習,到中國詩賦,以及家國情懷,楊振寧的一生都深受父親楊武之影響。

諾獎團隊

1945年,楊振寧到芝加哥開始攻讀他的博士學位。在芝加哥的學習生涯,可以說讓楊振寧完成了從一個學徒到獨立學者的轉變。剛剛來到美國的楊振寧,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原本定下的研究方向。在實驗室的他顯得笨手笨腳,甚至被同學們調侃,哪裡有噼裡啪啦儀器摔壞的聲音,哪裡就是楊振寧所在的地方。

楊振寧先生的貢獻:35歲的諾獎並非巔峰?

好在當時的學習氛圍很好,老師和同學都支援楊振寧轉移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自己最擅長的理論方向。“轉行”沒多久,楊振寧就遇到了最談得來的夥伴——小他幾歲的李政道。二人討論物理問題時的激烈場面,一起在林間散步的和諧身影一度成為了校園內的風景。

很快,在1957年二人合作的宇宙不守恆定律被授予諾貝爾獎。這份研究成果在二人合作初期其實已經初露苗頭,然而當時業界並未對二人的成果予以認可和關注。直到他們的研究反反覆覆被當時身在美國的華裔女科學家吳建雄以實驗的方式加以驗證,理論物理的核心框架也因此迎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楊振寧先生的貢獻:35歲的諾獎並非巔峰?

一生事業

楊振寧35歲的時候就獲得了諾貝爾獎,而此後他一直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與人的和善和孜孜不倦的學術追求。除了和李政道一起發現的宇宙不守恆定律,楊振寧在物理研究方面還有著其他突破性的成果,比如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楊-巴克斯特方程等。

楊振寧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後,並沒有鬆懈自己在教書方面的努力。如今已經百歲高齡的他,其實已經在清華大學繼續任教了近20年之久,他也是帶頭為本科生上課的資深老教師之首。楊振寧教書的過程中總是能給學生提出最切合的建議。

楊振寧先生的貢獻:35歲的諾獎並非巔峰?

曾經他就結合自己的求學經歷對自己的學生強調研究方向的重要性。他說,如果研究方向找不對,那麼就會走入窮途末路,一旦找對了方向,找到了興趣,就會豁然開朗。熟悉楊振寧的人還了解他是一個非常有生活情趣、對中國文化充滿熱愛的人。

無論是日常遊覽中信手拈來的詩詞歌賦,還是日常文章中的旁徵博引,似乎楊振寧總是可以在科研和生活中找到一個平衡,在西方與東方之中找到一個平衡。當初為了國家而出國的他,曾經選擇留在美國,而無論身在中國還是美國,他都為兩國的教育教學事業、物理學研究、青年人的培養作出巨大的貢獻。

楊振寧先生的貢獻:35歲的諾獎並非巔峰?

時代影響

楊振寧先生跨越一個世紀的生命和無數歷史事件與名人有過交集。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有楊振寧和鄧稼先先生的友情。從上個世紀楊振寧先生詢問中國原子彈是否完全由自己製造的故事開始,到如今百年誕辰上楊振寧先生的講話。兩位科學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為祖國的強大作出著自己的貢獻。

“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這是1957年在得到諾貝爾獎之後,楊振寧的父親送給他的寄語。半個世紀之後,我想這位清華園中的老人念及自己的雙親、一生的友情、時代的變革一定是無愧於父親當年的教誨。

楊振寧先生的貢獻:35歲的諾獎並非巔峰?

楊振寧不僅是諾貝爾獲獎者,還是圖靈獎唯一的華人獲獎者。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獎項,他還身體力行地為中國青年學者的培養不懈作出努力。他曾經為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籌集到鉅額科研經費,協助幾十座實驗室的建設。他以個人名義捐助600多萬美金,以清華大學的名義發表數十篇國際論文,成功推薦上千名年輕學者參與國際培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