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知詩仙、酒仙,不知茶仙?因為他才高避世,活得悽慘,短命冤死

但凡能被冠之以“仙”的古代名人,多以放蕩不羈、恣意瀟灑的形象出現,比如李白,比如劉伶。

詩仙、酒仙被後人熟知,但茶仙卻少有人知。茶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茶仙盧仝[tóng],唐代文化人。他在詩詞中首次將茶脫離了口腹之飲,上升到一種精神境界,對茶的普及、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其詩詞中塑造了一個飲茶後飄飄欲仙的高士形象,故後人稱其為“茶仙”。

你知詩仙、酒仙,不知茶仙?因為他才高避世,活得悽慘,短命冤死

茶仙其實不太“仙“

盧仝的形象,在古代文人畫裡屢次出現,有N個版本。其中最出名的,要屬元代錢選的《盧仝煮茶圖》。

你知詩仙、酒仙,不知茶仙?因為他才高避世,活得悽慘,短命冤死

▲ 元 錢選 《盧仝煮茶圖》區域性

畫中的茶仙白衣長髯,席地坐于山野崖畔,身後有芭蕉濃蔭、怪石嶙峋,一僕伺立於一旁,一老婦正在煮茶。

這副畫構圖簡練,意境高雅,盧仝的形象也顯得格外崖岸高峻、卓爾不群。但似乎與風流瀟灑的“仙”不太一樣?

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盧仝。

盧仝的好友韓愈說盧仝“恃才能深藏而不市”,意思就是有才又清高,喜歡避世。這樣一個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韓愈另一首詩《寄盧仝》真實記載了盧仝閉門隱居的生活境況,詩中雲:“玉川先生洛城裡,破屋數間而已矣。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

你知詩仙、酒仙,不知茶仙?因為他才高避世,活得悽慘,短命冤死

▲ 明 丁雲鵬 《盧仝煮茶圖》區域性

這種生活,用現在的話來說,真叫悽慘!

只有破屋幾間,下人兩個,且奴已老得“長鬚不裹頭”,婢也是“赤腳老無齒”,就這樣還要“辛勤奉養十餘人,上有慈親下妻子”。

盧仝的一生很短暫,只活到40歲就去世了,死得還很冤。盧仝雖清高自苦,隱居避世,鄙視庸俗之徒,但也曾有出世的念頭,誰知還沒付諸行動,就被誤殺了。

據賈島《哭盧仝》記述,盧仝偶然與朋友一道去丞相王涯家中宴飲,夜深留宿,誰知碰上權力傾軋,王涯當晚被殺,他也作為朋黨被誤殺。

雖然日子過得貧瘠潦倒,但盧仝的精神世界是豐盈充實的。這種豐盈,從那首流傳千古的茶詩上足以體現。

你知詩仙、酒仙,不知茶仙?因為他才高避世,活得悽慘,短命冤死

一首茶詩,足以封神

這首茶詩,源於盧仝偶然的一次與友人唱和。

前面可以看出,盧仝走的是“隱士“路線,雖不出世,好友卻遍天下。韓愈、賈島這些當時的文化名人都對其推崇不已。盧仝好茶,所以好友有好茶都喜歡與他分享。

你知詩仙、酒仙,不知茶仙?因為他才高避世,活得悽慘,短命冤死

一次他的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得到了當時最有名的陽羨茶的新茶,迫不及待地寄過來與盧仝分享。盧仝拿到這份珍貴的新茶,馬上煮飲品嚐一番,一時有感而發,揮筆寫下了這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這首詩最精華的中間一段,又被後人稱之為《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這七碗茶歌,直抒胸臆,浪漫清奇,在當時茶尚未普及的階段,可謂石破天驚。它弱化了茶的飲用功能,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

後世文人寫茶的詞句,都喜歡化用這首詩裡的意象。

比如蘇軾的蘇軾的“覺生涼,兩腋風生空自笑。暫留紅袖,少卻紗籠”、“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楊萬里的“老夫七碗病未能”等等。

你知詩仙、酒仙,不知茶仙?因為他才高避世,活得悽慘,短命冤死

唐朝茶業影響最深的三件事

唐朝在中國茶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時期。

在唐朝之前,茶,尚且未能飲食中獨立出來,自唐起,茶才作為一個專業的門類獨立出來,其文化屬性得到開拓與發展。

茶聖陸羽、茶仙盧仝,都是這時期的人。他們的名聲與他們在茶史上的貢獻是匹配的。

你知詩仙、酒仙,不知茶仙?因為他才高避世,活得悽慘,短命冤死

後人評論唐朝在茶業上影響最大最深的三件事:一是陸羽著作《茶經》,讓茶成為一門學問;二是盧仝的茶歌,讓茶的精神境界為之提升,三是頒發“茶禁”,(即對茶徵稅),茶葉貿易得到官方管控。

盧仝的茶詩,對於傳播飲茶的好處,使飲茶風氣普及得更廣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七碗茶歌后來傳至日本,甚至對日本的茶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的煎茶道,就是繼承了盧仝的茶思想而誕生的。

你知詩仙、酒仙,不知茶仙?因為他才高避世,活得悽慘,短命冤死

你知詩仙、酒仙,不知茶仙?因為他才高避世,活得悽慘,短命冤死

“汲水煮茶氣味清,一飲人疑有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