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維摩詰經:明白了這兩個道理,再面對人生,你會變得更加平靜

在生活中,往往都是這樣,當我們遇到順境時,就是狂喜,而遇到逆境是,就會悲傷。

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還是逆境的時候要多一些,沒辦法,這就是生活的常態。

在《易經》中,把人的日常分為了“四個狀態”,分別是吉、兇、悔、吝。

但是,除了“吉”之外,你會發現,其餘的三個狀態,都是不是很好。

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有四分之三的時間,都是處於一種相對低迷的狀態中的。

維摩詰經:明白了這兩個道理,再面對人生,你會變得更加平靜

於是很多人,就開始勸你,要積極,要保持正能量。

但是,我並不覺得這是多麼高明的勸導,因為有積極就會有消極,有正能量就必定會有負能量。

所以說,人生最佳也是最難得的狀態,就是不落於悲喜兩邊,而保持一種穩定的坦然與平靜。

《維摩詰經》裡講的最主要的就是“不二法門”,所謂“不二”,就是保持中道,保持中道,就可以獲得解脫。

第一、禍福相依

在南懷瑾先生的傳記中,記錄著這樣一件發生在南老小時候的事:

說是這一年正是他祖母的六十大壽,於是南家大宴賓客,天天席開十幾桌,場面熱鬧非凡。

加上南懷瑾父親在鄉里的人緣非常不錯,於是方圓幾十裡的人都過來祝壽,來“蹭飯”。

動靜搞得非常大,沒想到把海盜都給驚動了,就在其中的某一天晚上,一夥兒海盜結匪而來,洗劫了南懷瑾的家。

這是南老師記憶中,一次重大的人生變故,自此以後,家裡再也沒有錢供他念私塾了,只好選擇輟學。

幾十年後,南老師從這個偶然事件上,感悟出了一個重要的人生哲理,他說:

“如果不大事操辦祖母的六十大壽,可能也不會招來海盜,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輕言做壽。

用佛學的道理來講,一個人在福報很好的情況下,不要把福報都用完了。”

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之間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你因好事而狂喜得意的時候,可能壞事也就要到來了。

所以,人在順境的情況下,也不要張揚,不要得意忘形、得意失言,當然在逆境的時候,也不要悲傷,而是用坦然的心態去面對。

就像南老師,一輩子的為人都是遵循著這個原則,哪怕是在他聲名鼎盛的時候,也都是那麼的平靜,那麼的低姿態,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維摩詰經:明白了這兩個道理,再面對人生,你會變得更加平靜

第二、順逆不二

在武當山袁道長的影片中,有一段談師父是怎樣考驗徒弟的內容,很有意思:

他說假如有一個人,下了很大的決心要跟他修道,那麼他在收下這個徒弟之後,就會要想方設法的給他製造逆境,然後考驗他的心性。

頭三年,讓徒弟打打雜、挑挑水、做做飯一類的。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師父不光要盯著徒弟,還會給他製造很多麻煩。

比如,徒弟早上很早起來,把庭院掃地很乾淨,然後師父就會趁他不注意,故意丟幾個樹葉到地上,

接著就是不由分說的,劈頭蓋臉的把徒弟臭罵一頓,然後看徒弟的反應。

維摩詰經:明白了這兩個道理,再面對人生,你會變得更加平靜

反正,對這個徒弟就是反反覆覆的折騰,讓他受盡委屈,即使他做得好,也不會表揚他,而是表揚別人。

於是,有的人就受不了這個師父,生氣走人了。

可是師父的本意是想考驗他的心性,把他磨練出來,然後再把看家的本領傳給徒弟,可是有的人沒經得住考驗,半路跑了,這就是沒緣,或者說沒那個福分。

其實,不只是師父對徒弟的考驗是這樣,上天對每一個人的考驗也是如此。

就是要在讓你接受福報之前,先給你製造很多的逆境,試試你的肩膀,考驗考驗你的韌性。

維摩詰經:明白了這兩個道理,再面對人生,你會變得更加平靜

你能經得住考驗,那麼接下來可能就是一馬平川、暢通無阻;

如果你恰好相反,萎靡不振了,徘徊不前了,那沒辦法,這也說明你也不是一個可造之才,上天想要幫你、想要給你福報,你也接不住。

所以,當我們在面對逆境和困境時,不要抱怨,這有可能只是一種通關過程中的考驗,學會用平靜的心態去面對,終會遇見坦途。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