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冷靜看“寒門博士”

今天故事的主題是

寒門博士

近日,一份被網友稱為“現代版送東陽馬生序”的“致謝”刷屏了社交網路。中科院自動化所2017屆博士畢業生黃國平在他的博士論文致謝中,分享了自己從窮學生到計算機博士的求學歷程,讓很多網友感動,“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黃國平博士的論文致謝,還被認為是對“寒門難出貴子”這一說法的有力反擊。

寒門出不了貴子麼?以黃博士在致謝中所表現出的心態來看,他無疑是位成功的“貴子”,因為他的人生目標都做到了,“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最後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他確實給人們帶來了一些非常美好的東西,比如窮且益堅,比如感恩和溫暖。但與此同時,他也為我們展現出美好背後殘酷與嚴厲的一面。

感動之餘,尚需悲憫。“寒門博士”早些年嚴酷的生活經歷令人唏噓,也更讓人為他後來取得的成就感到不易。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生活的窘迫並非是他一人所獨有,遭遇和他一樣經歷的還有很多人,而這些經歷甚至不能被人們看到。另外,“寒門博士”是一位幸運兒,在生活的窘迫中仍有來自“胡叔叔”們的關注,最終讓他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在感慨一位“博士”從山溝一路衝殺出來的同時,還應該想到,更多的黃國平永遠留在了山間的小路上。

毋庸置疑的是,“寒門博士”在讀取博士的漫長求學路上一走二十多年,終於脫離曾經嚴酷的生活境遇,出現在公眾的面前。而無論當初那個窘迫的環境是否得到改善,他都已經距之甚遠,再也不用為學費和生活發愁。但生活不是抽象的故事,而是血肉的真實,從大山走到北京,“寒門博士”們新的生活境遇無疑要更加複雜。

從生活機會的視角看,“寒門博士”舊年的遭遇不僅是教育公平的問題,也有隱性的生活機會均等問題。誠然,教育機會是獲取生活機遇的重要手段,“寒門博士”們可以依靠個人的努力撬動匱乏的教育資源,在高考這樣的重要路口拿到名校通知書,迎來生活的轉機。但同樣的轉機換個地方,或許只是一次拆遷的劃線多了兩米。在“寒門博士”脫離教育階段之後,這種隱性的生活機會不均等會更加明顯。

必須指出的是,在過去許多年,教育都是影響生活機遇的重要砝碼,決定著絕大部分的人生走向。但如你所見,雖然如今的教育公平仍信奉“知識改變命運”,能夠讓黃博士從四川的山溝溝走到北京的實驗室,但已經不再是“最大的公平”。“寒門”的經歷和“博士”的境遇都證明,教育機會均等帶來生活機會的同時,也在遮蔽巨大的生活機會不均等。

不濫情不代表不抒情,用現實主義的眼光去看“寒門博士”也是一種抒情。黃博士的致謝讓人看到鯉魚奮力一躍的光彩照人,也讓人明白水下的世界並不是那麼瑰麗雄奇。在一行行平淡的個人敘事中,我們可以知道水下世界實際充滿濃密的水草,它們遮蔽水面的陽光,緊緊纏繞著每一條向上的魚。黃博士是掙脫束縛浮光躍金的那一條魚,越過龍門的他看到了水面的風景,而遺憾的是,更多的魚還只是水下暗沉的倒影。

“寒門博士”的故事激勵人心,但我們不能把紀錄片看成文藝片,這容易失去對生活的冷靜,也容易消解紀錄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