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追光|阿喬:學業vs就業,怎麼才能知行合一?

阿喬

香港科技大學Master of Public Policy

同濟大學經管學院本科

曾在快消從事市場研究、網際網路大廠從事產品運營實習。暑期拿到騰訊、美團、京東等產品及運營offer,以及歐萊雅、聯合利華市場研究offer。

追光|阿喬:學業vs就業,怎麼才能知行合一?

專業選擇和職業方向變化

高考結束之後,我被調劑到英語專業,因為我完全不想去英語系,所以在招生報紙上看到進校就能轉專業的訊息就立刻報了名,然後我進入了沒有考慮過的經管學院。這是我大學面臨的第一個選擇,選擇自己明確不喜歡的,還是不知道喜不喜歡的,顯然選擇二會有更多可能性。

進入經管學院的頭兩年我是不折不扣的學渣,數學一概不會,拖垮績點,但我卻學到了很多別的東西。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經管學院的學生比起其他學院的學生更擅長——“沒事找事做”。他們會比其他專業的同學更早地融入學生組織,然後早早地拋卻學生社團等專屬於學生時代的光環,進入到社會熔爐當中鍛造。在這場洪流當中,

無論你是否知道自己到底會走上什麼樣的路,你都會被周圍的peer推著跳進河裡,哪怕遊向哪個方向都是未知數,但你在這裡學會了先遊起來。

非清北復交的學生,很難一錘定音進入到行業內最top的公司,大家都是隨便找一個准入門檻相對低一些的行業開始做第一份實習,比如需要大量勞動力的乙方公司:四大、公關廣告、諮詢,或者小甲方公司。我最開始的定位是希望做廣告和營銷,也一直在找這個方面的實習。此後也遇到了一些其他機會,比如在大三末尾暑假,朋友內推了去PE做投資實習生。那個時候雖然我對投資一無所知,連LP和GP都分不清,可是還是因為這個機會開始了在金融賽道的內卷。

但在做金融相關的各種實習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

總是被其他行業吸引住

,因此在2019年,我基本徹底放棄了金融,開始轉向在網際網路實習,在三段網際網路的實習之後,我在2020年暑期拿到了

三家大廠的產品/運營的暑期offer和兩家快消的offer。

因此在我身上存在一些很矛盾的點,比如我一開始的實習都在比較傳統的領域,但後面突然就開始搞網際網路,然後我master讀的public policy,但我最後選擇加入快消。

今天這篇文章,想要跟大家分享的點就是透過我走過的彎路來說明在“專業vs職業”的選擇當中,

應該怎麼樣做選擇才能將學到的東西最大化利用

追光|阿喬:學業vs就業,怎麼才能知行合一?

專業選擇組合分析

首先,在國內讀本科和在國外讀本科是完全不同的兩套體系。很多在國外讀本科的朋友都能相對輕鬆地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轉專業甚至轉學,但這些對於國內的大學生來說困難重重。

以下所有假設都是基於在國內讀本科且沒有轉專業機會的同學。

我覺得大家需要明白:

如果選擇了不做學術的專業方向,那麼本科四年大機率學不到太多“有用”的東西。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給你時間、空間和自由,讓你去想明白到底喜歡什麼、想做什麼,去哪裡能找到有用的東西。

也就是說本科四年應該想清楚這兩個問題:

我到底喜歡什麼專業,我到底想做什麼職業。

Learn by doing,無論你想做的方向有任何機會都去

試試 ,驗

證你的想法對不對。

所有本科生可能都面臨以下四種組合:

組合一

:選擇滿意的本科專業+是可能的求職方向

組合二

:選擇滿意的本科專業+不是求職方向

組合三

:選擇不滿意的本科專業+是可能的求職方向

組合四:選擇不滿意的本科專業+不是求職方向

在這裡我不想用喜歡或者不喜歡來區分,因為喜歡是一個很主觀的詞語,而且人的喜好在18-22歲的大學期間非常不穩定,極易受到外界影響。我用一個相對中性一點的詞

「滿意度」

來概括大家對於專業的態度,有可能你並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但也許因為它讓你有面子,或者這個專業好找工作、好申請學校等種種因素,你還是對這個專業比較滿意。

對於

【組合一】

的同學來說,首先恭喜你,學業和職業目標相同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這意味著你不用在心理上太多掙扎,只要一以貫之沿著前輩的路走下去,可能就能得到一個相對滿意的結果。如果目前你在自己的專業和職業上都沒有太大的迷茫和困惑,而且你想從事的職業學歷要求不是很高(如非研究生完全沒機會),我會建議你早點工作,如果一定要讀研究生,就去讀一個一年制的研究生,而不是在學校裡繼續學習。有可能多學兩年三年,反而讓你感到迷茫,進入到其他組合的狀態,這樣就得不償失了(比如我)。

對於

【組合二】

的同學來說,最大的問題可能是自己還挺喜歡學的東西和專業,但這個行業就不好找工作。比如我認識的中文系同學,總愛跟我說學的東西讀的書還是喜歡的,但好像除了考公務員當老師有點優勢不知道以後該做什麼。我覺得這個時候最應該想清楚的問題是如果你喜歡這個專業,是不是要讀博走學術道路,如果不走,那就去各種沒有限制專業或准入門檻相對低的行業試試,看看有沒有喜歡的方向,能夠揚長避短髮揮專業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

對於

【組合三】

的同學,你需要明白自己處在這個場景中的前提是

你在一個可行的求職道路上

。比如覺得自己在天坑專業裡卻有能力讀博的同學,讀不喜歡專業但該專業就業前景很好的同學。因此,你需要考慮兩點。

第一,你對專業的不滿意是厭惡,不喜歡,中立還是還能湊合,其次,你有沒有研究生換專業的可能性

在我過去的實習經驗裡,我發現我對一些崗位是“無感”,對一些崗位是“想著就痛苦”。如果做無感的崗位,雖然我沒有太多創造力,但只要努力是一定能做好的,甚至還會發現一些樂趣。但如果是想著就痛苦,做著就流淚的工作,不管在別人眼裡這樣的工作再好,你都一定堅持不下去。很多人終其一生既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還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清晰的認識。所以,如果你僅僅是對專業方向無感,那麼完全可以繼續堅持下去。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特別不滿意自己的專業,很想透過研究生換專業。如果留在國內考研,一定要提前聯絡導師或參加夏令營。如果是留學,就需要為你想去的專業付出更多的努力,做一些相關專案,至少要能從你的經歷中寫出滿意的PS。

其實我就是

【組合四】

的同學。在本科的時候,我既不是很喜歡我學的東西,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麼。甚至到了研究生,我也時常有幻滅感。即使做了充足的調查,但最後真的開始上課、寫大量paper的時候我還是會覺得我學的東西跟我想的不一樣,我身上也沒有自己當初設想的會迸發的任何激情。所以我特別想多為處在【組合四】的同學們多寫幾句。

回顧過去的選擇,如果僅僅是用對錯來評判,那一定是走了很多彎路的。比如因為沒想好做什麼工作,就選擇了去讀第二個碩士,或者擔心找不到工作就選擇了留用機會更大的實習……但如果換一個評價標準,在個人成長角度,我真的非常感謝這些彎路。直線上升可能讓你獲得成功學上更大的成就,但彎路鍛造的是你自己的品性,這些品性包括不卑不亢,待人接物時更加成熟,甚至如果面對職場PUA,面對處理不好的複雜關係,能夠自我排解而且做得更好。

而【組合四】的唯一破解之路就是把自己分裂成兩個人,一個迷茫該迷茫的,另一個做該做的。

如果不知道該做什麼,就看大部隊在做什麼。比如說大家都去找大廠實習,你心裡不知道對不對,該不該去,好像也不太喜歡,但如果你沒有明確的想做的事情,那就把這些不喜歡藏在心裡,先去做。面臨兩個選擇的時候,就選你覺得更有把握的那一個。時間會有答案的意思是,時間不會對當初你的疑問給出準確的回答,但如果做好當下,總是會有個不錯的結果。

追光|阿喬:學業vs就業,怎麼才能知行合一?

非技術崗對專業沒有限制

經常會有人在私信問我,xxx崗位對專業有限制嗎?

我覺得只要是准入門檻相對低的非技術崗,對專業就沒有限制。

以網際網路為例,目前沒有一個崗位能夠在學校裡找到對應的專業。雖然很多JD會寫,計算機、統計行業優先,金融行業優先,但這個優先程度有很多操作空間。我在過去日常實習、暑期實習到正式工作的面試當中都沒有被問過為什麼學xx專業要來做xx崗位這樣的問題。反而是我會去問面試官,

“如果我感覺學的專業和未來工作的方向不太相關怎麼辦?”

大家會問這個問題背後的核心邏輯是中國大學依然是以學術為導向的專業分類,而職場是以技術為導向的分類

學術培養的是思維和思考方法,比如公共政策的角度和人類學看問題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從不同的剖面來觀察這個世界。但職業要求的是技術和技能的增加,你唯一需要保證的是自己學的專業看問題的視角和你的工作能聯絡上,以及你具備所投遞的JD要求的一切技能,同時有相關實習經歷證明自己能勝任這份工作。

不過,准入門檻低是指職業能力可遷移性高,對專業度要求低。

比如To C肯定比To B准入門檻低,不是說To C容易,而是說大家都是消費者,天然就能體會到C端使用者的需求邏輯,這就像雖然沒吃過豬肉,但見過豬跑。但B端的產品可能你既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跑,自然很難把過去的技能遷移過來。我們常說某某對什麼東西有sense,sense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過去經驗在你腦海中的個性化解讀,如果沒有經驗,是不可能具備任何sense的。

因此,在專業上我還是會建議大家:

1. 選擇有「專業性加成」的專業

比如至少你的專業能學學統計知識,學學怎麼寫程式碼,哪怕學藝不精,有基礎,有專業背書也是好的。

2. 選擇「沒有專業的專業」

比如我碩士讀的公共政策,我認識的全世界mpper,有去大廠的,有做諮詢的,有在投行的,有做快消的還有去當老師的。其實本質上,管理學(management)、公共管理、經濟學、金融學、傳播學、廣告學,這些大家都聽過,好像學了什麼又沒學什麼的專業最大的優勢就是透明度。就像帶著眼鏡看世界還是帶著無度數玻璃看世界一樣。雖然沒有專業的專業不會讓你看世界看得更清楚,但至少沒有反向作用力讓你看世界更模糊。

此外,建議

不要選擇過於冷門和小眾的專業

,除非你真的熱愛。研究生就是把路走窄的過程,但至少要在你想要的路上。

追光|阿喬:學業vs就業,怎麼才能知行合一?

那麼如何準備0經驗的面試?我覺得有幾條很有用的乾貨可以送給大家:

1. 做足功課

行業:瞭解行業當前發展狀況,準備幾條最新的新聞,熟讀且有自己的分析和認知。

公司:公司在行業中的地位,公司的主要產品、競爭對手,最近的新聞。

崗位:基本所有崗位都能在【微信讀書】裡找到一些從業者寫的書籍,讀讀從業者的經歷故事,再讀讀寫方法論的書籍。

2. 蒐集面經

網際網路搜牛客網,其他行業搜應屆生。面經的使用方法是:

第一步,整理面經,將面經分為【behavior question】、【崗位相關】、【行業相關】,刪除合併同類項,總共要準備的問題最好不超過15個,多了也顧不過來。

第二步,蒐集資訊,重點蒐集崗位相關和行業相關的問題,準備你自己的答案。

第三步,按照邏輯寫出每個問題回答的關鍵詞。尤其是現在很多面試是線上面試,大家應該合理整理自己的“提詞器”,用幾個關鍵詞來提醒自己一些問題該說到的點。

3. 覆盤回溯

去年暑期我第一個面試是WXG,二面立刻就掛了。當時我還記得我的面試官跟我說,“感覺你做了很多事,但都沒有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

我覺得問題不在於沒有心得體會,而在於沒有成條總結和說出來我的心得體會。因此如果有類似崗位的面試,一定要記下來所有面試問題,重新準備自己的問題。

4. 勇於放棄

雖然前面我說非技術崗沒有專業限制,但目前我面的所有商業產品經理都在三輪或者終面掛了。我覺得一方面是因為真的沒做過,前面的準備能夠應付一二輪,但應付不了大佬。還有一方面是雖然沒做過,但可能大家都“敲章”了我不適合。

如果你遇到一個自己沒做過,面試過,但總是過不了的崗位,那就勇敢放棄。天涯何處無芳草,我們都不必吊死在一個工種上。

追光|阿喬:學業vs就業,怎麼才能知行合一?

如何做選擇

最後我想寫寫如何做選擇。

寫寫三個關於「選擇」簡短的理論:

1. 做最大化者還是滿足者

建議大家可以讀讀《選擇的悖論》,裡面討論了為什麼做最大化選擇的人不會幸福。「最大化者」永遠都不會感到滿足,吃著碗裡的想著鍋裡的,就算眼前的東西足夠好,也還是要到處去比比有沒有更好的。「滿足者」不管得到什麼都覺得現在的就是最好的。讓「最大化者」和「滿足者」走過一篇不能回頭的樹林,選一個最好的蘋果,最大化者可能因為一路比較,永遠都找不到蘋果。

2. 選項之間無法計算,你的選擇代表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學期在修人類學的課,持續跟朋友share課程內容後我已經聽到N個人跟我說如果有選擇,希望人生能去學人類學。可是正常生活當中,應該去網際網路做個碼農還是去做個人類學者是完全無法比較的兩個問題。有的人會說,做research可能會很窮,風險太大,因為穩定所以我選擇做碼農。可是如果每個月多發一萬塊工資,人類學家這個職業就比碼農更好了嗎?並不是,

只是【人類學+每個月多一萬塊】比【貧窮的人類學家】這個選項更好一些。

本質上這二者的選擇不是由一萬塊決定的,而是由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的。做一個選擇是因為你想過選擇背後代表的生活。

3. 唯一能選的是人生的主要框架

之前在一個微博博主@蕎麥chen的私信裡看到一個故事,講一個女生問是否要跟一個男生訂婚。男生家裡強女生太多,給了很多彩禮,如果訂婚了就意味著要選擇相夫教子這條路。女生問蕎麥,應該選這條路嗎?

蕎麥在評論裡寫了一句,大概是人生無非兩條路,在幸福的框架下尋找自由還是在自由的框架下尋找幸福。

職業選擇也是一樣,你至多隻能選擇人生的底色,然後失去一些渴望的光彩。我們早就過了輕輕鬆鬆就能得到的年紀,最終捧在手心裡的只有萬千選擇中的一點點。因此想要人生無悔,只能儘量確保得到的是最渴望的那一點點光,這一點希望能讓人成熟,在千刀萬剮失去其他選項的痛苦時稍微有點念想。

最後祝大家所思所想所願皆有所得,一切順利!

文案:阿喬

圖片提供:阿喬

排版:加一

稽核:子珺 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