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高頻考點】費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心理學中大家最廣為熟知的一位心理學家之一,他的理論在筆試過程中經常出現,小編根據《中學教學知識與能力》整理了弗洛伊德相關知識點,希望對廣大考生備考有所幫助。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於1900年出版了《夢的解析》一書,該書構造了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並對許多知識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被認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一、潛意識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現象,無意識現象又可以劃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所謂前意識是指能夠進入意識中的經驗;潛意識則是指根本不能進入或很難進入意識中的經驗,它包括了原始的本能衝動和慾望。

二、人格結構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的。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衝動、慾望構成的,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因此,本我完全是非理性的,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如嬰兒在飢餓的時候,不會考慮現實因素不管時間地點,他都會大聲啼哭,以求獲取滿足。自我是在本我在與現實的接觸中分化出來得結構。自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如小孩在上學後明白了,上課時要遵守課堂紀律不能餓了就哭,下課時才能吃東西。所以自我是理性的、能夠審時度勢,會選擇適當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需求。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監督者。超我遵循至善原則,它會督促自我加強控制、引導本能衝動,使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道德規範。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特別是自我,處於本我和超我中間,它要平衡本我、超我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因此,如果自我力量強大,就容易促使子系統的平衡,使人格得到正常的發展,否則會產生自我的焦慮,容易導致神經症和人格異常。

三、遺忘理論:動機性遺忘說/壓抑說/動機說

動機性遺忘指人為避免不愉快的情緒或內心衝突而遺忘某些事件或人物的現象。這種遺忘常由一定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動機所致,是個體心理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被遺忘的事物往往與社會道德觀念相沖突,或是以喚起個體的創傷性體驗。但動機性遺忘並不意味著有關的經驗已從記憶貯存中消失。相反,這類經驗可能在夢境中,或透過某些過失行為隱晦地表現出來。弗洛伊德首先研究了這種現象,並提出“動機性遺忘”這一概念。弗洛依德認為,遺忘是由於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壓抑被解除,記憶就能恢復。由於情緒緊張而引起的遺忘(考試時常發生)就屬於這種型別。

四、自我防禦機制

弗洛伊德最早系統論述了自我防禦機制。所謂自我防禦機制就是自我在精神受干擾時用以避開干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常見的防禦機制包括壓抑、否認、置換、文飾、投射、代償、昇華等。

該知識點在筆試過程中經常考察到,考生可以通過歷年真題和題庫進行鞏固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