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孩子已經聽了足夠多的音訊還是不願開口,瞭解一下被動雙語者

TPR全身反應教學法,聽力優先教學法

美國聖何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士·阿歇爾(James Asher)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

這種教法在西班牙語、日語、德語和俄語的教學實驗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英語啟蒙中不少的小孩也都在這種教法中獲益。

孩子已經聽了足夠多的音訊還是不願開口,瞭解一下被動雙語者

在使用這種教學法的教授過程中,【聽】佔到70%,【說】佔到20%,【讀】、【寫】只佔10%。

實驗結果顯示,與以【口語練習】為中心的聽說教法相比,使用全身反應教學法,學生掌握【聽】與【讀】的速度要快三倍,並且【說】佔與【寫】的能力也毫不遜色。

也就是說,

聽力能夠遷移到其他(說、讀、寫)三種能力上

孩子已經聽了足夠多的音訊還是不願開口,瞭解一下被動雙語者

國際學校常常會採取的“沉浸式教學法”(全英教學),不教語法知識,直接用外語來講課,也是根據這個原理來走的。

多倫多大學的梅里爾·斯維恩(Merrill Swain)等人,對從幼兒園到小學六年級一直採用浸入式教學法來學習法語的學生,進行了長期跟蹤觀察。

結果發現,他們的聽力水平基本達到了法語母語者的水平(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稍有欠缺)。

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保證了孩子輸入量的充足。

孩子已經聽了足夠多的音訊還是不願開口,瞭解一下被動雙語者

“被動雙語者”,輸出的困境

不過“應用”才是我們檢測是否掌握一門語言最常用的方法。

會說、會寫、會用,這些都是我們常說的輸出。

“被動雙語者”的困境也常常在這個時候出現。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困境,我用直觀點的例子,方言,拿我自己舉例。

我和我表姐都是會聽、會說方言的,我表哥只會聽,不會說,這種在語言學上就稱之為“被動雙語者”。

孩子已經聽了足夠多的音訊還是不願開口,瞭解一下被動雙語者

被動雙語者可以聽懂兩種語言,但是隻能開口說一種語言。

移民的小孩就常常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孩子聽得懂中文,但是說起來會吃力,即便父母和他們說中文,他們也會用英語來回答。

那麼按道理來說,能聽得懂,說出來的問題就不大,從輸入到輸出之間還隔著什麼?

“孩子經歷沉默期後突然開口說出完整的句子”很多媽媽可能都經歷過,或者看到別人分享類似的經歷。

為什麼有的孩子卻說不出來,無法輸出呢?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應用語言學博士白井恭弘認為,在輸入的時間裡,孩子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大腦中進行語言表達的練習。

出於某種原因,兒童可能暫時沒有把那些話說出口,但是她們已經在大腦裡“排練”過很多次。不然,也無法在某天突然說出完整的句子。

那些被動雙語者,則沒有進行這種“排練”的必要性。

對他們所處的環境而言,雖然理解輸入的內容是必要的,但開口說不是必要的,大腦也就不會暗暗地用這種語言打腹稿。

這樣一來,就成了能聽懂卻說不了的“被動雙語者”。

確實在英語啟蒙的過程中,很多媽媽爸爸還是會被“學語言”所迷惑,忘記了語言習得最本質的規律。

結合我家的例子,我和我表姐都是在方言環境裡面長大,有和奶奶婆婆交流的必要性。

我表哥只是逢年過節被爸爸媽媽帶過來看望一下老人家,即便要說話,我奶奶也是大概能聽得懂粵語的,造成了我表哥沒有說方言的需求,自然也不會經歷這種“大腦的排練”。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看到,語言習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輸入】+【輸出的需求】。

自然輸出試著加多這一步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想法,雙語研究界的大佬克拉申等人也圍繞著這個假說做了不少有趣的研究。

他對美國大學中的中級西班牙語學習者,分別使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並觀察教學效果。

①閱讀;②閱讀和討論;③語法和寫作。

實驗開始前和開始後的測試成績對比顯示,採用教學法②的學生成績提升最為明顯。

教學法①和教學法②中閱讀看的書一樣,區別在於教學法①讓學生額外再選一本自己喜歡的讀物去看,而教法②則要求學生圍繞書的內容展開討論。

芬芳老師之前也說過同樣的問題英文親子共讀6年後,我才意識到我忽略了這件事。

在閱讀過程中和孩子從三個角度進行互動:記憶力、推理能力、評價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孩子已經聽了足夠多的音訊還是不願開口,瞭解一下被動雙語者

不僅能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隨著一個個問題問出,孩子也會在腦海裡有自己的思考,有一天也會開口說出自己的看法。

因此,歸根到底,孩子從輸入到輸出之間必不可少的是要有【輸出的需求】,

給孩子找到要說的東西

圍繞著有東西想要說,想要表達的東西,大腦就會幫我們找到對應的單詞,並組織輸出。

我們常常說的【英語思維】也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會應用和得到培養。

孩子已經聽了足夠多的音訊還是不願開口,瞭解一下被動雙語者

近年來,研究人員在透過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觀察人在使用語言時大腦的活動情況。

觀察結果顯示,人不開口說話,僅在腦海裡說單詞和句子時的大腦活動情況,與人實際說話時的大腦活動情況很接近。

孩子已經聽了足夠多的音訊還是不願開口,瞭解一下被動雙語者

此外,由於大腦在進行語言“演練”時需要進行語句的排列組合,這會在無形中提高大腦接受輸入資訊時的集中力和語言處理能力。

即便這些話可能最後沒有說出口,但是在腦海裡反覆練習,也意味著說英語的時間成倍增加。

學習語言,特別是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如果僅接受輸入資訊,大腦對語言的處理就會傾向於停留在“理解意思”的處理階段。

所以,如果想達到語法程度的語言處理水平,就需要在腦中練習語言表達,去進行語言“演練”。

最後

如果說【輸出的需求】是一定要有的,那一定不要有的是【開口焦慮】。

從學習的角度上來說,學習的人情緒焦慮或者學習動機低的時候,情緒過濾強度就會變高。

即使能理解輸入內容,也仍然無法成功掌握和使用外語。